投资者的修炼|超越与信心(四)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毛泽东

做生意其实与打仗很像。翻看古今中外战史,像《亮剑》中的李云龙这样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将军,打败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楚云飞的案例还真不少。所以仅仅依靠掌握财务分析与资产估值技术,并不能确保投资的成功,否则学校里的财务专家都成为百万富翁了。

财务专业知识对于投资生意,其实更像是一个工具,比如一辆汽车,它可以帮助你更快的行走,但汽车本身不是目的地。要到达成功投资这个目的地,除了"汽车",还需要"指南针"和"地图"之类的其他工具才行,接下来的章节我会一一讲述这些工具对于投资者的意义和作用。

另一方面,财务与估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投资过程中所起得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现代工商社会,财务数据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如果不懂这种"语言",就不知道对方讲的是好话还是谎言。同时你在买入或者卖出一项资产时,如果没有资产估值的财务评估,那么买卖的依据是什么呢?总不会去抓阄吧,对不对?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逐渐掌握了财务与估值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我却收获了自创业以来最为重大的失败!具体原因想必各位已经在上节读过,这里不再累述。为此,我在2013年3月25日的博客里是这样反思的,“在买入一只股票前对该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吗?对行业的竞争态势清楚吗?对业绩预估的确定性有多大把握?如果出现低于预估的情况,给自己留有多少安全空间?如何评估机会成本?在情势发展不利情况之下,有什么保证可以弥补最低的机会成本?”

两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这些重大的失败,其实对日后提升判断投资机会能力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后来让我收益颇丰的格力项目,就属于典型的轻资产、高自由现金流公司,下注时股息率达到6%。另外从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判断,空调作为必需品,其需求也比船运及重卡这些与经济景气高度相关的品种坚实的多。

为了增加这个项目的可靠性,我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参加格力的股东大会。记得第一次参加是在2011年,也是朱总最后一次主持会议。会议中有项议题是讨论大股东指派周少强先生加入董事会的人事安排。由于参会的这帮中小股东对目前朱总和董姐的搭档还是相当满意的,大股东这么横插一个人进来,而且周生以前并没有工业企业的管理经验,所以这项人事安排中小股东是有疑虑的。

我在会上向朱总提了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增发的问题,另一个就是问这位周总来是“喝茶”的吗?我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周少强先生进董事会只是挂个虚名其实也无所谓,并不影响目前的管理结构。朱江洪老先生的回答仿佛一声惊雷,让在座的各位股东都非常意外。他说首先珠海国资委作为大股东提议周少强入董事会事前他并不知晓,其二周少强来格力肯定不是来“喝茶”的。大家从朱总的话里听出了异样的感觉,既然当家的都不认可这项任命,为了维护大家的利益,在投票时中小股东几乎全部投了反对票。最后的结果是周少强先生虽获大股东支持,却仍然无法进入董事会。

之所以拿出这件事与大家分享,是因为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一般是大股东一票独大,中小股东由于股权分散又不团结,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而这次格力的人事任命提案,中小股东心很齐,反对票加起来超过大股东,这也是中国证券历史上中小股东团结起来否定大股东提案的第一次。我有幸参与这个事件,深感荣幸。后来周少强先生作为“品酒哥”被网络曝光,更加证明当初否定其加入格力是多么明智。

每次出差之前,我都会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记下所有疑问。所以每次拜访,我都认为是再一次向行家学习的机会。这种专注的工作状态很像以前推销广告,在与客户交谈前,我会将客户所在行业进行研究,找到目前行业发展的"痛点",并试图寻找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与我的生意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投资者,拜访客户的目的从以前的推销广告换成了解及学习行业特点,分析公司盈利能力,询问报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判断管理层靠不靠谱等等这些项目评估内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西游记》吴承恩

反观许多机构的研究员,基本上问题都围绕每股收益去的,因为这样就会聪明的判断出公司未来股价如何。但这种快餐式的访问让人索然无味,如果投资简单到仅仅围绕每股收益,那么小学生也能胜任这份工作。不过这样的工作状态也可以理解,一是可能经验不足,二是工作的动力也不够,即使他们出的分析报告出现判断错误,也不会损失自己的钱。不像我们这类投资者,钱是自己的,容不得半点损失,所以工作的强度和深度与打一份工的研究员有着本质的不同。

记得有一次拜访一家生物仿生公司,会前交换了名片,基本上都是机构研究员。公司董秘花了半个小时介绍了公司的股权架构,主要产品,竞争态势及未来业绩展望后,就是自由提问时间。不出我的所料,这些研究员所提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今后半年至一年公司业绩增长问题,什么能不能超过全国手术年均增长率,每台手术价格增长率,心脑血管病年均增长预测,替代进口产品的替代率这些看似十分专业,但在我看来有些无趣的问题。

董秘似乎非常了解这些机构研究员的心理,耐心的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并给出了未来一年增长50%的业绩预估,在座的各位听到后欢心鼓舞,除了我认为不合情理。因为作为脑颅手术的耗材,除非明年头被打破人的数量增长超过50%,否则如何实现这样的增长?

会议还没结束,就已经有人提前离开,说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调研。我心里想,连这家公司都没有搞清楚,就又到另外一家,雇你的老板脑子有些不灵光呀!会后除了我提出要和证代继续聊聊,其余人都散了。我和证代在公司饭堂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顺便看看公司任何的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说实话,在吃饭时从证代那里了解的情况要比在会议室与董秘获得的信息真实、细致、深入的多!比如证代本身工作热情就不高,这可能与公司激励机制有关。我就像一台雷达,从一进公司开始,就不停的收集所有资讯,这些信息与财务数据一起,让我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前景有了较为明晰的判断。

从私利角度说,市场上这样的研究员越多我越高兴,谁希望同行比自己更努力更专注,对不对?接触这样的机构行业研究员多了,像基金业绩为何总也跑不过市场这样的问题,就慢慢有了答案。

格力是创业以来收益最为丰厚的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的成功印证了财务分析与资产估值决策与市场趋势分析结合带来的巨大优势,并让我在遭受严重失败后不久重拾信心!

格力项目收回成本后,我开始复盘前期判断,中期买入及后期退出的整个投资过程。从中突然领悟到策略与博弈对投资的决定性作用。就好像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比赛,结果可能有个人的偶然因素,如同单一的投资项目。但如果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比赛,结果就有其必然性。我需要为生意找到系统性获胜的策略与博弈方法。

投资者的修炼|超越与信心(四)_第1张图片
珠江边的晚霞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资者的修炼|超越与信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