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说,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换句话说,就是最好欺负的一个人。
所以,我们都爱犯一个“正常人的错误”:
把恭敬礼貌留给了陌生人,把毒舌直言留给了身边的人。
奥巴马给自己的女儿写过一封信,里面定下了9条家规,第一条就是:
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孔子要是多活两千多年,估计睡着也要笑出声来。
他所主张的儒家、仁德精神,已经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家规。
然而,奥氏家规其实并不好实施。在家庭里面也要讲礼貌,似乎比在外面面对陌生人讲礼貌还要更困难一些。
01.
我最近听了一段6岁左右的小朋友在电梯里跟妈妈的对话。
妈妈:你刚刚和爷爷奶奶吃饭的时候怎么把所有好吃的都自己抢着吃呢,别人就吃不到了!
儿子:他们吃不到就吃不到呗!
妈妈:那样的话,以后别人也不让给你吃了!
儿子:不让就不让。
妈妈:你这样是很没有礼貌的!
儿子:没有就没有!
妈妈:你再这样不听话,晚上就别吃饭了!
儿子:不吃就不吃呗!
儿子的脾气似乎是越来越大,而妈妈的声线也越拉越高。本来是一段关于礼貌的教育,渐渐变成了两个不同角度的争吵。
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不礼貌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实质后果。反而让他心生怨气,每一句无所谓的回答背后都有一句:你能拿我怎么样?
这就是亲密家人之间反而常常互相伤害的最根本原因:出语伤害了,你也不会离开他。再毒舌的反驳,你能怎么办呢?你也只好选择原谅他。
其实这位妈妈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讲道理不成就直接否定,否定不听就直接惩罚。她的每一句话背后也藏着一句:我就是权威,我就是规则,你要听我的。多么撕心裂肺的一句话啊,这是广大家长在心里的呐喊。然而,叛逆的少年眼里,透着淡淡蔑视的光。
同样的事情,美国《正面管教》专家简.尼尔森却讲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说话方案:
我懂你,我知道你能做到尊重别人。
刚刚你做不好,只是一时没注意而已,下次注意了就好了。
妈妈也不对,刚刚没有提醒你,下次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你看,轻而易举地,这段话就把两个人从对立放到一条船上。
从不尊重到尊重,不过就是两个字“懂你”之间。
02.
前段时间朋友圈疯转一篇很热的文章,大意是说,婚姻里有多少女人都被炼成了泼妇。
天啊撸,这估计是婚姻背黑锅最惨的一次,你成了泼妇怎么就能怪我呢?
一个泼妇的炼成其实并不需要婚姻,只需要两张不会说话的嘴,再加两颗不能换位思考的心。
不要说掉进烟火婚姻里面的夫妻,就算是谈着热恋的小情侣,也难免在矛盾里你是你,我是我,一言不合就上演语言暴力。
不久前,我听到在我前面排队的一个女生打电话。
她开始语调平静地解释:我在排队买东西,没有空……然后又听到她语调不满地解释:都说了我在排队买东西,没有空!最后听到她几乎疯狂地尖叫:我说了我没有空你没听到吗?你这点破事就不能自己去办吗?你去死吧!
于是我开始用排除法在猜,电话的那头,到底是谁?
不可能是领导。如果是领导,她一定第一句就说,我在排队买东西,待会回去办。
也不可能是普通朋友。如果是普通朋友,只要她一说没有空,估计对方就对不起,谢谢,再见。
更不可能是父母。叫父母去死吧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说不出口。
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她的另一半。在对方不乐意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压的,估计也就只有身边亲密的那个人。我们在这场常见的争吵中,反而看见了自己的常态:
不断挑战对方的底线,不断强化自己的正确性,只为了在争论中要赢。
对陌生人,可能已经谦恭退让;对亲密的人,反而必须得寸进尺。
其实所有的争吵,起点都是互相抱怨。所谓抱怨,就是放在桌底下不沟通的怨恨。
你都不拿出来好好说,你以为男人是齐天大圣能变成你肚子里的虫?你以为女人是观音菩萨能原谅你所有的懵懂?怨恨渐渐发酵,变成了不假思索的恶语相向。最终原地爆炸的,可能就是整一段关系。
难怪微博里有一句非常多人转的话:爱情就是,不吵架的时候可以为他去死;吵架的时候感觉最该死的是他。
03.
我并不是在鼓吹一段关系必须永远相敬如宾,如履薄冰。
这样的关系也不够有生活味烟火气。
因为我们总会有情绪失控的一刻,在家人面前更为明显。
越是愿意为你除去世俗客套,越是证明彼此之间容易原谅。
只是,人的情绪就像一辆汽车。它受控的时候,就是一往无前的加速器,它失控的时候,就是横冲直撞的事故源。
毒舌主持人马丁在《演说家》有一篇登上微博热搜的演讲《中国式父亲》,里面有个场景我记忆深刻:
父亲看我捏的橡皮泥,赞了一句,嗯,还行吧!手巧,随我。
我受到了他的鼓励,更加发愤图强。
有一天吃完晚饭,我就专心致志地搞艺术创作。
我爸跟我说,该做作业了!
我没听见。
我爸再说,该做作业了!
我说,过一会去。
我爸又说,该做作业了!他第三次说的时候已经发怒了,走到桌子旁边拿着作业本啪的一声摔到桌子上,把我的橡皮泥全部砸烂了。
我的眼泪刷的就流了下来,把作业本刷刷刷地撕了一地。
我爸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他只有用打来惩罚我的不听话。
……
这就是中国式父亲,他们不知道,很多时候一句由衷的夸赞,可以胜过千千万万的批评啊!
这个故事,何止是“中国式父亲”,它就是一个“中国式情商”的好案例。
家人之间,吝于夸赞,止于责罚,惯于暗怨。
西武在《哈佛情商课》里面说:在发怒之前你最好分析一下,发怒的对象是否合适,方法是否恰当,这样发怒的次数就会减少90%。
是的,在我们最重要的家人面前,更应该花更多的努力去把控情绪这辆车。
这是我们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如果挑战成功,它就是人间最大的温暖。
你,准备好了吗?
-END-
原创文章,转载请获得授权
我是维小维,接地气的治愈系。擅长生动的、有料的、理性的文字。
如果喜欢的话,还请按一下关注按钮,让小维常常陪伴你。深受启发,随手分享!
(这是维小维第154篇原创文章,转载请加署名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