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

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_第1张图片
书封面设计很漂亮

日本作家平出隆的《猫客》。

这是一本随笔风格的回忆类书籍。

我端着这本小书,入了迷,痴了心。

封面,插图,都很朴素。没有类似大街小巷的吆喝之声—这是本怎样治愈的书;没有设计漂亮的腰封;更没有浮夸的标注作者的荣誉之类。它就这么摆在书架上丝毫不起眼。

平出隆?!之前怎么没读到过他的著作?好奇心,催我翻开书籍的扉页,作者简介很普通。突然“书籍装帧师”这几个字跳入眼眶。初次接触这几个字,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朱羸椿设计的那本“无字天价书”的《空度》,只有黑白灰色调,却处处体现自然、简约。

难怪这本书的封面和插图如此的恬淡,带了些许冷色。书坛名家,有几人是“书籍装帧师”?好感顿生!


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_第2张图片
书中插画

都说平淡才是真!谁的日子不是如白水般寡淡呢?虽无味但真实。这是生活的原色啊——酸甜苦辣,百态滋味。书中也一样,前半部分也沾染了生活的繁琐,人世的计较,活着的不易。回忆,给予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一点亮光。特别是“猫小小”的出现,更是这一抹亮光中的柔和的一线。

虽然,它仅仅是只猫!

时光漫长,人生起落。谁能不在夜深人静时回忆前情?特别是后半部分,随着各个屋主的搬离,凡事凋零,乃至整条街好几幢老屋的拆迁和荒废,都让我想起那个被叫做“石湾店”村子的老家的祖屋——它承载了我的儿时欢乐时光。

白马过隙,虽然它带走了很多旧物,但总会停驻在某个角落等人忆起,等人惦记,等人珍惜!

书很薄,情很浓,味很重。

写了猫,却又不完全写了猫。

当一切归于平淡,还剩下什么?极深印象的不是作者偶遇猫小小,而是大量描写的关于庭院,关于庭院里的一切。

那只猫,便成了客!

那种美好哦!那种朴实哦!那种代入感哦!

读文看图,瞬间我的脑海里就汇出画面:那是我儿时极浅印象中的祖屋,低矮的围墙,白璧灰瓦,宽敞的双开木门,铜环惹了一丝铜绿,一进门的照壁高大挺拔,上面的“日出东方”彩画也彰显着家里的一丝阔气。转过照壁,院子里的一切尽收眼底——四周光秃无物的,不长杂草。墙根角落里的咸菜缸,柴火垛显出男屋主的勤快;白墙上悬挂的大蒜,玉米显出女屋主的勤俭;灰瓦屋檐下是亮度不高的一盏灯.....

是啊!这里是我的旧时光!


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青壮年时的爸爸不爱好花草,总觉得院子里种花养草的生蚊虫,杂草丛生的太邋遢。因此偌大的院子里就光秃秃的单独为我架起了秋千架---高大的秋千架。心血来潮,或站或坐于秋千上荡高,可以看到围墙外的小路。

秋千起,眼界宽。

世事变迁,秋千伴随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因读小学的缘故,便跟随爸妈去城里了。旧屋和旧物,渐渐冷落,渐渐衰败,渐渐呈现出落魄的沧桑感。于是,爸爸的房子被四叔生拉硬拽的强买走;于是,那段儿时荡秋千的时光就断断续续的仅留在了梦里;于是,我们家搬了新居,有了新的小院儿。于是,角落里没有了咸菜缸,柴火垛;于是,白墙上没有了大蒜,玉米;于是,灰瓦屋檐下也没有了昏黄的一盏灯.....

看完书,心一时难以纾缓。

我在微信里给我老爸留言:老爸,感谢你给予我美好的生活,可我突然喜欢祖屋了。若你早些年态度强硬些,祖屋是不是会留到今儿?我爸半天才回复:一切往前看,房子是暂时的居所。其实,家人能在一起,蜗居都觉得幸福!这些年,你外出读书,工作,我跟你妈住在哪里都觉得不安!......哎,你怎么突然问这个了?早些年的房子,质量不好。翻新不值,另造耗精神。

看来,我爸一点也不留念。也难怪我妈,每每念叨此事时总免不了瞟我爸几眼。

这点,我可不像我爸爸。我念旧且固执。我去过的任何地方,留下的任何票根,我都留存下来做了纪念——有的被自制成了书签,有的被贴在了日记夹里。这样不好吗?偶尔拿出来看看,回忆曾经,这是我的足迹,更是一个痕迹啊!

同样,这点,也像极了猫小小!

现在的日子一切美好,我工作稳定,生活自足,爸妈未退休,能继续发挥些余热。当爸爸由当年的“小徐同志”渐变到“老徐”时,他开始养花种草了,而且养的极好。一进门,满屋绿色。他伺候那几盆花,比少时照料我都细心呢!

如今,屋子越买越高,从出门一马平川到直入云层;却越买越小,从四合院到三居室;却越买越贵,从1万100平到1万1平;越买越失了趣味,至少童年里的秋千架不在了。

至少,我心中的“猫”也不在了!


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猫”———读《猫客》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