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只是一个副产品

想聊一聊信心的事情。

无疑信心对于男男女女都是非常重要的。女人都喜欢自己心爱的男人专心做事时候的样子,例如精于厨艺的男人炒菜,或者精于画画的男人拿着画笔(如果这个女人正在当他的人体模特,自然更好)。这种时候为什么迷人呢?因为他正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他知道自己在干吗,所以他运筹帷幄,掌控全局,信心十足。

专注而自信,可以看做是魅力的主要来源。

成功学的书大多会强调信心或者信念的重要性。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这个,相信那个。但众所周知,因阅读成功学的书而成功的人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当然靠卖成功学书籍发财而成功的人倒是不少。我觉得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说信心很重要我知道呀,但你只说信心重要我还是学不来啊?我就是没那么大的信心怎么办。

这是个实在的问题。

我觉得,信心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说的事情。有些书强调催眠的作用,让你把类似于“我很行,我很好,我很棒”之类的话天天念,贴在卫生间的镜子上和钱夹里(假如有钱夹的话),反复念叨。这个做法流传很广。我没有试过,不知道长期坚持的作用怎么样。(不过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实验,在我写下这句话之前,小声地对自己说了十遍“我很棒”,除了感觉有点傻以外,似乎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我觉得有信心的人就是有信心的,甚至不太可能去注意自己有没有信心这件事。

信心不是说出来的,不管对自己说多少次“我真棒”,如果一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头大如斗,浑身筛糠,那怎么也不会真的充满信心,或者不会充满真的信心。即使貌似有信心,也是外强中干,一触即溃。

信心从来都是做出来的。

不一定要去拯救地球才行,我自己的感觉,只要突破舒适圈,去做一些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事情,做一些很多人不会去做的事情,尝试一些新鲜的玩意,庸俗的说就是有了自我吹嘘的资本(当然不一定真的要拿来吹嘘),就会积累起信心。

就好像那些大明星。很多明星看起来都是很有魅力和信心十足的。为什么他们看上去那么好?因为他们真的做了很多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不管是拍一部电影,还是出一张CD,都是很多人没有的经历。一个开过演唱会的人和没有开过的人,心态和阅历是不一样的。一个开过20000人演唱会,和开过20人演唱会的人,心态和阅历又是不一样的。

信心只是一个副产品_第1张图片

当一个人写过一本书的时候,不管这本书是好是坏,他的感觉和没有写过书的人是不同的。当他拍过一部电影,不管这部电影是长是短,他的体会同没有拍过电影的人也不一样。所以关键在于去做一点有益的事,倒不在于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和耀眼。

上过战场开过枪的战士,和监狱里的重刑犯人,身上的那种气质独一无二的——他们做的事情普通人怕是想都没想过。不论你将其称作杀气,还是“坚毅的眼神”,这种东西都很难假装,自有一种危险的吸引力。

所以经历的越多,积淀越丰富,心胸越开阔,眼光越高远,最后表现在外在的气度越不凡——而这又可能带来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进而有更多机会去做更多超出常人的事。这就是马太效应,多的就越让他多,少的就连那一点也给他夺走。

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当我终于跑完第一个10000米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同了。当我成功戒烟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同了。当我在1500人的大会上表演节目,当我在家里自制北京烤鸭,当我完成一大本英文原著翻译,当我又写下一篇文章,我知道自己又积攒了一点点成就。这个成就不是要交给谁看的,或者是要拿来换取什么东西的。这种成就,只是自己想知道我能做到,就去做了。

这种东西,我理解就叫做“身内之物”。相对于身外之物来说,这种东西你可以在夜深人静,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慢慢体会——不管你是在浪漫的海滩篝火旁边,还是在臭虫乱爬的铁牢里头,都可以用来回忆——这种事情,我叫做身内之物。

人的一生,尤其是年轻时候,应该是努力积攒身内之物的时候。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吸纳别人的有趣的想法,去学习各种知识,多琢磨事情,慢慢将自己区别于芸芸众生,我认为此事非常有趣且意义重大。在垂垂老去的时候,这些事情可能是唯一可以真正安慰自己,让自己在死掉的时候不会特别难过、后悔、空虚的东西。

信心也罢,魅力也罢,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就好像努力锻炼身体之后,好看的体型只是随着身体健康和力量增长的过程而来的副产品罢了。

这就是我理解的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心只是一个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