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年半——对创客空间的一些思考

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了一件没有结果,在我看来是失败的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抒情的,毕竟我不是一个会抒情的人,好了,进入正题吧。

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创客空间成立于2015年9月, 最初的定位是:技术工作室+创业孵化器,开始的定位是偏向于创业方面,做过两期创业路演,一次注册公司活动,一次创业分享交流会,而后转向技术方向。那么为什么创客空间会从创业方向走向技术方向呢?我个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内因:

①创客空间的运营缺少一个专职的指导老师

②内部大部分的创业团队解散

③学校提供不了资金和各种资源(包括场地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④技术团队和创业团队矛盾日益激化(主要为场地原因)

⑤校内创业氛围并不浓厚

2、外因:

①校外的导师并无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②校外的资金没有进入到校内

以上是个人简单归纳的几点, 简单而言就是,学校对这个没什么支持力度,要什么基本没什么,没有外界的帮助,学生单凭自己的本事是很难将一个东西弄起来的。

好了,创业这方面说完了, 主要说说技术方向。

在校内,技术方向主要有3种组织架构:

1、以学生组织的形式,内部分几个技术方向,设有方向组长,每年固定招揽一批人进行培养,这是袂卓和ihat的模式。

2、以社团组织的形式, 设有一个指导老师,几个形式负责人,成员基本没人带靠自学,每年招揽有兴趣的人,这是飞思卡尔的模式。

3、以做项目团队的形式,由一个老师带着一支项目团队,不对外招新,只负责做老师的项目,这是校内项目团队的模式。

这是在咱们学校存在的几种架构,我能想到的,还有第四种架构,即第三种架构的改进版,老师带项目团队,而项目团队每年进行定期招新,更新换代。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四种架构对于创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创客需要持续运作下去,不然一切就没意义了。那就可以瞬间否决掉第三种形式,它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就是,既然是技术方向,那对技术的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的,不可能经过好几年,整个组织的技术水平都维持在同一水平,这就涉及到一个“教”的问题,就个人而言,老司机带着走,可以越学越快,靠着一代一代人的技术水平提升,组织整体技术积累才会一点一点的提升。所以第二个社团组织形式不能胜任,其实从信院飞思卡尔实验室这几年的技术水平走向来看,不仅是没有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潮流,没有上一届同学的技术沉淀和技术积累,一个组织的水平不可能提升。(飞思卡尔是有技术沉淀的,有上一届师兄留下来的电路图和源代码,但这却更加限制了下一届同学的发展,因为下一届的同学很多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而不是重新造轮子,甚至将很多落后的技术技术沿用下去)

最后就剩下学生组织形式和升级版项目团队形式,我们先来看后者,升级版项目团队的不可行性在什么地方呢?

①第一届成员没有义务去教导下一届的成员,当然,如果是初始团队成员都有这个心思,这另当别论。

②某个项目一般不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做完就没了。

③项目组内方向不明确,管理会非常混乱。(可能到了第二第三届就开始混乱了)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都完善了,那不就是第一种形式嘛,有架构和方向的学生组织形式, 那有人或许会提出,创客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同时存在多个项目组,一些项目结束,再引进一些项目不就行了?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想要技术水平一代一代有提升,这种方式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创客应该采用类似袂卓和ihat这种学生组织的形式最为合理。

好了,说完这个定位的问题,这才是第一步,下一步才是步入重点。

那袂卓和ihat这种类似于学生组织的形式,跟真正的学生组织,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不同呢?

个人认为,这种学习型组织比学生会这类机构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什么这么说?个人认为,学生会的招人标准,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点是玩得来,第二点是会做事。别看这六个字这么简单,背后的要求还是很高的,首先,玩得来就可以保证这个组织的活力,向心力和内部凝聚力,这个需要到成员有相当的沟通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次,会做事,在中国大学现行制度下,学生会是作为老师下属的一个机构,要负责老师交代下来的各种任务,没有相应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是不能够胜任的。就目前观察来看,能满足这个要求的也就是校学生会了。(所以每年校学生组织和院学生组织抢人抢的这么凶,人才稀缺)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学习型组织比学生组织的要求更为严格呢?首先,玩得来这个在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必要的,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组织的活力和内部凝聚力问题。其次,由于是学习型组织,还需要额外的两个要求,一个是自律能力,一个是自学能力,这两个要求非常致命,因为能同时拥有前面的能力,又要拥有这两个能力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在我们学校可能不足1%,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这额外的两个能力呢?因为技术的积累不是一年半年就能沉淀下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只能靠自己自学,因此这两个能力弥足重要,个人认为,自学能力是可以慢慢学起来的,学会怎么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暂且放下这个能力,剩下的自律能力就真的是难练出来了,我更喜欢自律能力的另一个名字,执行控制力(这是在《稀缺》看回来的)。就像某个老师说的(其实我挺反感她的,但她说的这句话却有道理):在智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你们缺的就是自律能力,不然就不会来读五邑大学了。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学习型组织需要哪几种人,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当然是怎么找到这群人啦!!!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招新了

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整个组织未来的质量。

现在来说说招新形式,传统的学生会招新一般分三轮,第一轮是面试,第二轮是团队协作,第三轮解决具体问题,在某些学院的学生会可能不会这么严谨,仅仅有两轮面试,第二第三轮的顺序或许会调转,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设置?首先是第一轮,简单的面对面问问题的面试,这一轮可以筛选出一些一眼看上去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事的人,以及一些奇葩。到第二轮面试,团队协作,一般会出一道题,分组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哪些人是积极活跃,点子多,哪些人是不善于团队合作的,这个就对应第一个要求:玩得来,这个要求一半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不会做事可以学,不会玩,那对不起了。第三轮面试,解决具体的问题,用老师的话来说,这个是“业务需要”,如果你的想法做法太幼稚,那到时候做起事情来就很麻烦了,这也就是对应的第二个要求:会做事。

学习型组织对于“会做事”的要求并不高,因为它的设立并不是对老师负责,干各种活。 所以前两轮,可以采用学生会的模式,面试+团队协作。那需不需要第三轮呢?当然需要,自律和自学能力还没考察出来呢?那怎么考察这两个能力呢?很简单,在固定时间内做出某一个完全未接触过的技术类项目。固定时间就是考察自律能力,学习未接触过的项目就是考察自学能力。

总结一下, 学习型组织的招新分三个面试,第一个是普通面试,第二个是团队协作,第三个是固定时间做项目。

就个人观察而言,能真正做到以上要求的只有ihat,而由于袂卓缺少了第二个面试,他们的成员普遍比ihat的成员缺少了一部分能力,当然,这并不影响袂卓的成员成为技术大牛,只要有自律自学能力,就可以成为技术大牛。面对学校内人才紧缺的问题,我们也只能在第二个考核上有所放松,毕竟有很多不说话的人也会成为大神,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在一个组织内维持在一比一或者更多也是较为合理的,但三者都有的一定要存在。

再说个彩蛋,袂卓对第三个考核(即自律自强)有不同于ihat和创客的方法,他们是通过时间去筛选的,开学半年之后才招新,而不是创客和ihat这样通过开学面试,这又有其利弊,不过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千言万语,哪是一时半会说的清楚的,下篇更新看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一年半——对创客空间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