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90后,你们还好吗?

“非主流”的90后,你们还好吗?_第1张图片
我是一张非主流图

曾经追过“非主流”的我们,不再年少。


翻开朋友圈,大家要么在拍婚纱照,要么在家带孩子休产假,要么在讨论现在买房子是否是合适的时机,要么在为跳槽换工作蓄势待发。

这些,曾经似乎只会发生在父母身上,或者大叔大妈身上的事情,却真切实际地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了。似乎曾经非主流时代的岁月刚刚逝去,我们从偷着染一撮头发、在本子上记歌词突然转换到结婚生子阶段。又似乎那个非主流时代早已远去,我们已经经历了种种感情的起起伏伏、数个学期的开学和毕业后,顺利地被输送进这个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学着谋生,试着赚钱。

就这样,我们这些曾年少一时的90后,不再年轻。

我是一个伪90后,虽然生日是90年,但我是和89年这批生人的人一起读书长大的。也因此,我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两面派。在90后人堆里,我可以直指:“你们这些90后真是不思进取,玩物丧志。”也可以在80后人堆里,戏谑:“我们这些90后和你们有代沟,你说的什么我听不懂。”做两面派做时间长了,人就有点夹生。如同狼孩一样,是狼还是人,从小在狼群中长大,习性与狼一样,但论天生的属性,却是一个纯种的人类。为了弱化这种对比的矛盾,索性用“狼孩”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我这种夹生的人,应该叫“伪90后”比较贴切。虽然“伪”这个字不招人喜欢,但确实可以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示出90、91、92甚至93年生人的夹生状态。

还有一种说法,说只有95后才是真正的90后,因为他们是切切实实出生在电子时代网络时代的人,苹果与安卓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伙伴。确实如此,在划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方法有很多,其实更严谨的,不应该以出生年份为准,应该是以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来划分。或许会有人提问,那同样是95后,有人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锦衣玉食,ipad垫桌角。而有的人出生在偏远山区,上学需要翻山越岭,食不果腹。那他们长大后的视野与思维逻辑肯定也会不一样。确实,此时出生在贫穷环境中的95后可能各方面更接近80后的想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匮乏环境中成长的人肯定会有共通性,但不同时代下的人,依然存在代沟。因此,这种95后的划分按社会进步为前提的标准也变得不那么准确。我们通常意义上讲到的80后90后,其实不仅指一代人,同时也是指这代人的成长环境以及该环境在时代特定赋予中,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换言之,以人为基础单纯讨论人群的细化分类,这是无法行得通的。单一特性划分,从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此处为法律层面的划分,作者不存在对两性人、无性人等人的歧视,大家都一样,相煎何太急),从出生年份可以分为70年代、80年代等,从学历可以分为本科生、研究生等。而若同时结合人的性格、爱好等特征进行分类,那么这将是一个工程,这就是新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目标。

90后的我们,年近而立,结婚生子的不在少数。曾有段时期,对身边结婚生子的同学会感到诧异——“我明明还是个孩子,而他却都生完孩子了?”“30岁前我要做单身贵族,享受小资生活,30岁以后再谈结婚的事。“但没过一年的时间,在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步入婚姻殿堂后,外加七大姑八大姨的种种追问下,我们又开始在想”这个孩子好可爱,我也想赶紧生个小孩。“”结婚典礼要在海上游艇举办,我要办的不一样。“接着,转而又想:”可我还是个孩子啊,小孩怎么喂奶怎么换尿布我都还不会啊!”

就这样,我们每天都在自我斗争中继续成长。外在环境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已到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而内在思想依然确切地告诉我们自己:“嗯!我还没长大呢,我才刚毕业,社会是什么我都还不知道,我依然喜欢卖萌撒娇呢!”


一夜间,我们又都成为了“宝宝”。


在无数内外斗争中,我们都会默默地安慰自己一句“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工作社交的时候,我们可以故作矜持,举止言谈谨小慎微,和50岁前辈谈得了业务,和40岁上司做得了工作汇报,而一旦下了班,迅速换上卡哇伊的便装逛商场,心想”和这些老腐朽一起工作,真是浪费我的青春时光,每次和你们的笑点都不在一个频段“,同时迈着娇俏的步伐边走边吃冰淇淋,在抓到娃娃机里的娃娃后,大笑三声迅速掏出手机发朋友圈,并且,设置为仅部分人可见。

90后,上到和60后谈人生规划,下到哄10后装疯卖傻,我们都做得头头是道,彷佛我们胎教都学的是《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所以练就了现在人群里无所畏惧的本领。但每当关上自己的房门时,又往往有一肚子的心里话想对自己说,仿佛自己是人生这个话剧中最凄美的主人公,内心戏在自我斗争中精彩上映。

有时在想,我们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人生状态,是否是我们这一代的特性。想想父母60后这一代,是否20来岁的时候也如我们这样。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拥有十八变的本领,同时又有着夹生情绪的特质,都归功于我们成长的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关怀”。我们现在有网络,有手机,身边充斥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信息展示媒介——屏幕,我们点亮手机屏幕,就可以看到国外颁奖礼与球赛的直播,以及哪个明星走光了、特普朗又发了什么推特。我们从小到大,是在屏幕面前长大的。而父母,那时的城镇化远不如今天,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就是由无数个小农村组成的大农村。烧着煤油灯,晚上靠听收音机里的故事消遣,家庭环境稍好些的,也无非只多了一个连演员衣服颜色都看不出来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所上映的节目,除了默剧片就是表现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教育片。那时也没有当今的陌陌、探探、微信等各类交友软件,想认识新人,摇一摇手机就可以找到。而父母年轻时的年代,虽已逐渐度过了靠书信、靠电报、靠翻山越岭赶牛车的时期,但谈恋爱大多依靠亲朋友好的相亲,根本没有网恋一说,最浪漫的,止于笔友而已。

所以,与其说是物质生活的飞跃让我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不如说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更便捷的即时交流彼此不同的想法。于是,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哄60后开心,该怎么哄10后睡觉。


将做“宝宝”进行到底,这是一项权利。


在何时可以变得更成熟这个问题上,我思考过很久。后来发现,成熟并不像吃一顿饭,来一次旅行这样简单,并不存在着“做”“做了”“做完”这样的过程节点。成熟更多的,应该是身心的一个变化过程。而能引发这种变化的,就是责任。越有责任感的人,就会变得越成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说的就是责任感的问题。有责任意识到需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里人,需要为自己累积多一些的财富,需要独立自强不能随意麻烦到别人之后,成熟自然会开始蔓延、内化、外现。所以,反观一个人,如果年近而立依然不够成熟,那只能说明,很可能娇生惯养到现在,生活没有压力,人际关系也必定简单清晰。但凡有一点觉得父母工作辛苦的,都不会再舍得让父母为自己多出一分钱,而宁愿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分拨少许孝敬父母;但凡感受到社会竞争压力的,都会自己默默地读更多的书,学更多地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但凡遇到所爱的人的时候,都愿意放下自己的软弱,想变得更强大来守护自己的爱人。而就在这孝敬父母、武装自己、守护爱人的过程中,我们就正完成成熟所带给我们的洗礼。

面对成熟,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压力。像我们无法去选择何时变更成熟一样,我们也无法躲避成熟所带给我们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自己。而化解这些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90后,那就是始终做好自己的“宝宝”角色。

面对社会角色,我们可以慢慢学会老奸巨猾、游刃有余,而在面对自己内心夹生的情绪状态时,就大胆地在父母面前撒娇,在恋人面前撒娇,在基友闺蜜面前撒娇,在自己面前做回最纯真可爱的宝宝吧。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境遇这些,那我们就有权力用最简单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平衡内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从曾经“八九点的太阳”变成了如今十点的太阳,接下来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十二点的太阳,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面对未来,不要怕,往好了想我们是在创造未来,往坏了想,车到山前必有路。太阳东升西落,明天总归是新的一天。只要我们放平心境,敢于直面现实,拥有一份不断上进的决心并付诸行动,遇到心塞的事时能够有效进行舒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中午十二点为地球带来前所未有的光芒与热量。

不要担心自己内心的宝宝会长大,即便有一天变成了巨婴,那你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宝宝,永远是这个时代下最温存的存在。


欢迎各位吃瓜宝宝在评论里进行交流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主流”的90后,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