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你计较吗?

文 | 门前一竹 原创

“我们都合作那么久了,谈一个合作价格吧,不用每次都为费用伤神。你也知道谈钱伤感情嘛,对吧。”

这是同事在跟摄影师谈拍摄产品的打包费用。站在公司的角度,为公司节省成本是最自然不过。

但如果你是这个摄影师,听到这话,你怎么想?

年中时候,我负责公司下一年度产品拍摄、版面设计以及印刷工作。不过是找设计师做的。设计这么高大上的工作我做不来,我只负责跟进。期间就要与设计师谈版面设计费用,自然也是要打包价。待一切都谈妥拍摄结束后,排版时候发现有个新品的一个功能展示图没有,要补拍。

一个细节功能图不必劳烦摄影师再跑一套搭建场景,我们就近找了个照相馆去拍,待我要付款时,TA说:这点小钱我来吧,我也不是一毛不拔的人。

此时我脑袋里蹦出的一直是前期谈打包价时,他怼我的那句:你难道不计较钱?

说实话我是无法辩驳的,因为我的确计较。少的话不在乎,但总有一个度是我计较的。

去年十月份,我报名学驾驶。从城南跑到城北报名交学费。带着卡就去了。到报名处拍照,填单子选教官,一切流程办好,到缴费处,人家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收现金。要知道,缴不了费,那流程就是白走。还要再来一趟。

我的天,中国现在还有地方不能用微信,支付宝!?

然后人家指了条明路:出门左拐五百米左右,马路对面一家工厂的门前有一取款机,去取吧。

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办成,我就乖乖去取钱了。结果卡插进去,钱出来2千,另外的钱没出来,卡也进去了。无奈之下,我拨了朋友的电话:在哪,我报名考驾照,给我送4千现金过来。

有事情我第一想起来的就是朋友,尤其是自己不长脑子的时候。当然这类朋友一般都不多。父母或亲戚,都不想去麻烦。朋友是这个世上仅次于血缘关系之外靠自己经营的一种情感。这种相处,让你没有压力,毫无避讳,甚至还无忧无虑。

我与A 就是这样的关系。昨天还就借钱问题跟A讨论。

我问TA:借钱这事你怎么看。借出去的钱还要不要 要回来。

A说:看个人吧。我主要看3点:

1.不论是我问别人借还是别人问我借,金额都不会太大。这样没有羞愧心,还起来也快。最主要 要考虑不给对方带去不良影响。数额大的话就会影响对方生活了。千八百万的也不会问别人借。

2.当金额超出第一条的心里预期,我就会评判这个人值不值得借。有的人遇到困难,问我借一万,我也会给2万。但有的人,问我借1万。我只给五千甚至更少。

3.借出去的钱,本来就是自己的,为什么不要。要了之后人家还不还是人家的事,但是你不要,就是自己的事了。再说别人问你借的时候都没觉得不好意思。要还的时候,你也没必要觉得不好意思。

是啊,遇到那些好借好还的自然不必多说。

但是纠结就纠结在有些人就是让你头疼。我们也知道借钱的人,一般都是自己信任的人,但往往借出去的是好心好意,可一旦要还钱时,亲人都可能成仇人了,好心没得好报。于是心里就犯嘀咕了:

借吧?自己不好受。

不借吧?双方都不好受,恐怕连朋友都做不成。

即使借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去要。

要吧?自己不好意思,还被别人说三道四外加道德绑架。

不要吧?不甘心。

赵本山的小品《有钱了》讲的就是自家土地被政府征收了,可以得到6万块钱。老大爷答应借钱给村里人。由于允诺的人有点多,结果6万块还不够借的。恰好遇到小偷,于是想以 被偷为名不借 的故事。

那么请问:借钱,为什么别人的烦恼变成了我的纠结?

自找的!对,就是自找的。

扪心自问,那些借钱让你纠结的人,不管是亲戚邻里还是朋友,如果他们不还,你心里还会想继续跟他们相处吗?

所以那些一开始就让你纠结的借钱事,有两个选择:

一,直接借,做好不还的心理暗示,切断纠结的点。借多少,自己定。

二,主动选择不借。并做好被“亲朋好友”远离的心理暗示。

别人问你借钱吧,这事儿就像小岳岳说相声,如果不能给听众带去快乐,那就是给双方找不痛快。

你问别人要钱这事吧,这就跟你喜欢一个人,要不要表白一样。你要表白了以后才知道结果。怕啥呢!

此时,我又想起网上“我真的有一头牛”的故事:

“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可以!”

“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我愿意。”

“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我不愿意。”

“为什么?”

“因我真的有一头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钱,你计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