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三核

      能力:走上高手之路

  (转自古典)

  1.知识、技能与才干——能力全息图

  拆分开来,任何的能力都能分成: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

  我们把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叫做“能力三核”。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能力三核,比如你现在看到的文字,这需要这样的能力三核。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和插图作者)沟通能力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

      这些能力的差距也各自不同:任何人努力拿个认证,掌握这些生涯理论基础知识,搭配合理的案例都不会太难,你去职涯网(www.zhiyeguihua.com)就能看到很多人写的诸如此类的文章。

  

  有知识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练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赋的地步。

  和专业棋手聊起来,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大抵如此:一开始是比谁记得棋谱多,这是知识累积过程。          慢慢地就要不断地下棋提升棋力,能和专业几段的选手下几个小时,算出接下来多少步,这是技能的进阶。

      但是高段位的棋手并不依靠棋力取胜,最后出奇制胜的一着,完全源自有浓厚个人特质的灵感——这就是才干。

  能力三核:知识、技能和才干在任何职业中,缺一不可。

  2 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知识、技能与才干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修炼成高手?

  三核中,知识最容易习得。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

  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

        —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知识的差距,变成了技能的差距,这也就让修炼转向了第二个层面——技能。

  技能与知识最大的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他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WOO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

  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瞬间完成。但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

        —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也正因为这个心智之墙,很多在知识优胜者死死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样,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而才干一旦学会,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学习个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来。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

  生涯规划师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干。

  

  …。

  金庸大侠给我们上了一门生涯课,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职业生涯里面来,就是“知识—技能—才干”。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出剑”的知识和“出得熟练”的技能,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动自发,无知有能,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正如当你站到了17楼往下看,你就一定会比楼下的人明白,去某个公交站怎么走。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起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才干最重要,开始沉迷于各种评测与自我发觉,希望获胜。其实不然——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说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超车——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力三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