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笔记

拆书‖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笔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用第一名称来撰写朱元璋从一个佃农的孩子,一步步变成游民,和尚,乞丐,再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最后自立门户,一步步当上皇帝后的心路历程。

从忍受剥削但不得已去造反上,他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成为皇帝,而是被裹挟着推入到改变命运的历程中去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元朝的风雨飘摇,人心伏定,根本就没朱元璋改朝换代的机会。只会是一个小农民罢了。在不断征战的岁月里,他也完成了从无知的农民到一个优秀的君王的社会化过程。

借助外力的推动,朱元璋逐渐显露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华。小时候就让小伙伴们喊他皇帝,在小伙伴里面有一定的号召力。

天赋就是会不自觉的展现出来。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地主。

他天生就有一种敏感和怀疑人的性格特质。在当乞丐时,在游历民间时,又特别助长了他的隐忍心狠手辣的风格,变得懂得人情世故,精明强干,不然他早就饿死了。只有与人斗,才能有机会。别人承认你实力强大后才会尊重你,否则你一文不名。

最怕谁呢?怕权臣做大,怕武将交往文人,怕不太平农民造反。

所以制约相权,或者干脆废除宰相设置。

所以杀戮功臣,结果导致朱允炆无将可以抵御朱棣的谋反。作茧自缚啊!

所以重视农业,保护农桑。把农民牢牢的固定在土地之上,静止的对待农民。以为大家按照这个去做,以后就还是这个样子了。

即使这样爱民,在那个时代当官真心很难。动不动就得死,还诛连他人。蓝玉案杀了15000人。胡惟庸案,也是死了好几万人。t他很敏感,不能容忍别人背后说他坏话。

写文章不能说生,因为谐音僧,不能说则,因为听上去好像贼。写错了字,杀!顶嘴了,杀!

他控制欲极强,不能允许别人不在他的序列之外,因此做好了各种计划。把权力看的如此之重,到了患得患失的地步。

出个门要写路引,做生意也要引,比如茶引,盐引。

在家做什么要让邻居他们知道。否则受株连。

游手好闲的人怎么办呢?哈哈,也好办。都到边关不毛之地去吧。那儿比较适合你。

设立锦衣卫和特工。随时报告不法行为。哪怕造成冤假错案也在所不惜。

他本出身于农家,受官员压迫,地主欺压不得已才出来造反。从小受到过无数磨难压迫,饥饿,所以从小就对无助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和保护他们再也不受苦受难的情感。

所以在生活作风上,最看不惯的就是奢侈浪费,这点极其容易让他愤怒。

在官场上他又极其恋权,为人刻薄寡恩。对人的天然不信任,导致他嗜杀成性。特别是马皇后去世后,更加暴躁孤僻,杀死人来更多。他对官员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认为就是官员腐败,才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从严反腐,却越反越腐。于是好言相劝,殊不知官员利欲熏心,到死方知悔改啊。

一方面他又压低官员俸禄,又希望官员廉洁能干,爱民如子。但哪有这样的道德完人。一厢情愿的理想化而已。不可持续的行为和制度注定要被推翻。

他有种特别的自恋,总是过分乐观,他自信权力万能,能力万能。过于自恋,只能证明他的虚弱,他的不自信,他内心中中掩饰的脆弱。所以当功臣臣服于他,当功臣年迈老去,不足以威胁他时,他又感到无比的的开心和满足。他内心中的深深地怀疑和不安全感才能够稍微得到缓解。

越贪恋权力,越会有深深地不安全感。

因为贪恋,所以害怕。因为害怕,所以控制。因为控制,所以做出各种计划。他总结历代亡国之祸,不外乎六个方面: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女宠。于是做出各种兔死狗烹的杀伐之事,屠戮功臣。

那些功臣都是武将,而武将又不被允许与文臣大儒有太多交往,于是对政治的理解程度有限,也比较好控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将因为看不透朱元璋的用意,就算看透了,也不能放下功名利禄不要,却职下野。所以也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很凄惨。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达到万世统治,不惜一切代价杀掉那些威胁他的统治的人,哪怕是贤淑的妃子也是在所不惜。

但内有王庭,外有藩镇的格局依然有漏洞。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为何自己去世短短几年,就让朱棣夺了权呢?

而明明朱允炆有过对策啊: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在这里讲了四步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一步,以德义来感化藩王们的非分之心,以礼法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第二步,如果以德服人没有起到作用,那么就削了他们的封地;第三步,如果上述的方法都行不通,那就取消他们的封爵;最后一步,如果前面这些做了都不管用,那就只有兴兵讨伐了。

历史有时候真是讽刺,花了大心思构筑的理想王国,竟然连自己去世后都没有几年就全然被换掉了了。

在这样一个嗜权如命,嗜杀成性又精明强干的主子手下做事,臣子们只能被当做奴隶一样对待,那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可言?恐怕多半会变成奸诈小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