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感就是世界小得连自己都受不了

这两天在看《程序设计师之禅》。这书是在台北诚品淘书非计划内的一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就莫名其妙想起一个人,然后就买下这本不算经典但很特别的书。

一个德国作者,1998年就出售了他的第一个网站,之后的职业生涯经历了网站开发者、顾问、架构师及经理等职位,在他高强度的工作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行尸走肉,于是开始禅修,并从中经历转变,并把这种禅修思想带入他的程序设计工作与生活中。而今他是名自由工作者,闲暇时依然禅修,也在大学里研读心理学。

书的章节有着程序设计者的独特结构,独特的职业视角和德国人的严谨,都让这本书变得很特别。

例如,引言:讲述他为什么学习打坐。这是很吸引我的一段。客观的描述,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有时人生的转变就是这么一念之间。

我也很喜欢他的无神论:

佛教中没有神。悉达多本人不是先知,他不是神的差遣,也不是神秘的天使。在其一生中,他一直希望被看做他本来的样子——一位凡人。

在佛教中,最重要的修习就是静坐冥想。事实上,天主教也有冥想,修道院中经常举行冥想修习。……

至于佛教小谈的章节,慧根有限,第一次还没读懂,也没有多少感觉。

而让我触动很深的却是他关于“职业倦怠”的论述章节。

倦怠感就是世界小得连自己都受不了_第1张图片

从根本上说,它描述了因劳累、疲倦或类似的原因导致的某种类型的崩溃。如果你有过同样的经历,就知道这种疲倦程度是健康人无法想象额。它会导致抑郁症,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自杀。诊断这种疾病并不容易,正因为如此,一些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职业倦怠”。

他们觉得抱怨崩溃的只是些懒人……

但作者坚信这是即存的疾病,并引用了不少文献,研究职业倦怠症。

比如导致职业倦怠症的原因:

超负荷工作。

失去控制。

回报很少或没有回报。

判断力故障。

很少有公平或不公平。

伦理冲突。

在一次的小组型课程中,有位同学分享了她在上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的词语时,震惊到我了。她的上一份工作是一份央企的工作,一份世人眼中的好工作,没有人支持她辞职,父母,先生,都没人同意她辞职换工作。她说,那段时间,她常过马路时,就忽然停下来,想着,最好有个车撞到她,结束她的痛苦……在有一天她老公在她的叨叨下实在没办法,说了句,你要辞就辞把。她立马交了辞职报告。现在的她,做着她自己选择的工作,她说也很累,但不觉得辛苦。

有些人,不曾经经历,真的会觉得,这些人是懒惰或逃避。也无法理解,处在这样环境的人,他们甚至会想失去生命,因为工作真的生无可恋。

让一个素食主义者去为一个牛肉公司做网站设计,就是一种伦理冲突。虽然这笔报酬可以让这个素食主义工作人员生活有经费,但是,却付出了抹杀他之前所有坚持信念的代价——快乐的代价。

一个追求公平的人文主义者,你让她充满潜规则或熟人裙带关系的公司下工作,即使她是受益者,她有着一种助纣为虐的可耻感。

我们靠工作养活自己,但是工作让我们活下去,不仅是提高经济报酬,也有我们的价值认同报酬。

但失去价值认同报酬时,处在其中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很小很小,小到连自己都不见了,小到除了工作中的不堪,什么都没有了……

失去价值认同,就是失去自我与世界真正的联系,这就像在自我和世界中,筑起一道墙,然后只看到墙,和墙内的小小世界……

也许这个小世界,在他人眼里,风和日丽,前景广阔,风光无限,但是对于有倦怠感的人,它就是一座牢笼,画地为牢的牢笼。

倦怠感就是世界小得连自己都受不了_第2张图片

而相反的如果是能给你带来价值认同的工作,即使是再小的工作,都会带来宽阔的世界。比如那三个砌墙的人,一个是在砌墙,一个认为自己在找房子,一个认为自己在创造伟大的建筑奇迹,成就就完全不同。

如果热爱,就能专注,如果专注,就能深入,如果深入,就能进入自己的宽阔世界,在宽阔的世界里,也许有审美疲劳,但是不会容不下自己的。

所以,在过了30岁后,如果创业,就还是专注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而如果只以赚钱为目的,哪里感觉有机会就去哪里,那种倦怠感最终会摧毁你。除非,赚钱,赚很多钱就是你的真正热爱领域。

正所谓,“一叶一花一世界”,一个热爱的点,也可以深入出一个世界。与其在自己无法深入的世界漂浮,不如寻找一个自己可以深入的点,让自己的世界因为深入的可能而广泛。

“再小的个体都有品牌”,再小的热爱,都会让生命找到价值……

倦怠感就是世界小得连自己都受不了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倦怠感就是世界小得连自己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