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图片发自App

2017.3.1 修行记录

1

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人生总是会经历这些苦。

绝大多数人的解决办法是在外境上努力,更加拼命的追求,或者更加激烈的排斥,认为只要外境改变了,苦就消失了。

在外境上努力,可能改变一时的苦,但究竟的苦还是逃不掉,它们会换一个时空因缘,换一些人物面貌,再次出现。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釜底抽薪之法,苦来源于贪嗔,贪嗔是因为有“我”,通过修行去认识“我”、放下“我”,苦就会减少。


2

《金刚经》中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即放下,“生其心”即坚持。

该做的事、该承担的责任、该发的菩提心,都要坚持不退,但不着于相,不会为此所累。


3

不要总想着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就灰心到极点了;

要多看自己拥有的:生命、健康、可以学习的机会。单单这几点,世界上很多人都没有,或者正在失去。


4

有首歌叫《我想要个家》,因为他认为家是可以靠得住的,没有家怎么活?无依无靠、到处流浪,饥寒交迫。

所以我们觉得家是可以靠得住的,要紧紧地抓住它、依赖它。

当你发现它原来是被种种因缘所掌控的,当掌控它的因被隔断了、不具足了,它整个变了、垮了,这时你往它一靠,空掉了,靠不到了。 ​​​


5

听到太多的人说这是末法时代,人的根器低劣,烦恼昌盛。但是 我们还是要知道这个时代依然是佛陀所说的光明劫。 ​​​


6

“如来出世也好,如来没有出世也好,法性真如,从未改变” 。

宗大师在《金鬘疏》中如是说。

7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的第二品中说:“我不需要一个知道一切的神,我不需要他了解我身上的细胞数量,不需要他能够看到千里之外,不需要他能够飞天入地,那些,对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我需要的是真正的了悟法性,真正知道如何断灭烦恼障碍,谁若了悟这些,他即我的皈依处。

8

世尊的教法从来只关乎的是事物的真相以及止息痛苦的方法, 就如同在《戒律广释》中所说:

“佛为皈依导师,法为正皈依,僧为皈依的助伴。” 三宝当中的法宝,四谛当中的灭,道,二谛,才是我们最终的皈依处。


9

佛教,它如实客观的看待一切。

它不会用臆造的假象让你度过一生,它不会用某种与生俱来的原罪概念来强迫你去信仰。

它不乐观,也不悲观,它只是如实地告诉我们,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根本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解脱所带来的自由、祥静。


10

所以佛教,严格来讲它不注重于吃素,不注重于放生,不注重于持咒,不注重于整天叨念着天堂与地狱。

若真要说佛教注重什么,它注重:六度中的慧”


11

平静地接纳真正的自己,是一个目标。就像一朵花,最后要打开,不是突然开的。

它会吸收阳光、露水、各种养分。平静也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诸多反复需要接受。这种种疑问、困惑、彷徨、折磨,自己要能够担得住。

12

对男人或女人的主观比较不必存在。爱也是自然发生的,首要清除自己心里这些有限制性的判断和指责。

寻求被爱之前,想想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付出和共同分享的能力。还是想用他人的身心来填塞自己的匮乏,满足自己的缺失。

13

哪怕只做好一件事情,也是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态度。其实你已经想了很多,这些想法也很合理。但不必对自己有一种隐形的完美的需求,尽力即可。

自觉处理人际笨拙的人,何止你一个。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在关系中,应该学会善良地对待他人,开放和沟通自己的心灵,也体谅和承担他人的困难。


14

我想所有人类都会面临生命中的深渊,其中的困惑、矛盾、苦楚、孤独,是他们自己也无法测量清楚的。我们能够选择的,只是不同的处置方式。

是被自己击倒了。还是经由生活的考验,看得更远。


15

三十多岁了,就现在的社会而言,也不算多么成熟的年龄。

很多人的心灵未曾得到突破生长的机会。日子过得很安全,有时被父母保护,为自己想得很多,对他人理解不足够。

习惯性回避危险和未知,却需要得到果实。如同你信里提到的,对婚姻和工作的态度。这些不安、不满,其实都是在自己的心里发生的。

心足够开阔、坚强,思虑清澈,才能在平凡中得到真意。


16

宗教的话题过于复杂。即便是一种精纯的生命哲学,在长远的传递过程中也会因为人类社会自身的原因,发生各种扭曲和变易。

撇开宗教不说,不如把这条道路,称为对我们心灵的训练。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探索和了悟。


17

方式有很多种。认真工作,善待他人,平衡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利益和帮助他人,突破和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种种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提高,都是训练。

这种学习,不会让你与世间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其目的,正是让心试图去体会一种充盈自在的可能。之间并不矛盾。

18

至于怎样的另一半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有答案,也许世界上就不存在离婚的发生。伴侣的关系会有变化,需要自己随机应对。

但总之,对方如果是一个温柔良善的人,自己也是一个温柔良善的人,能够多为彼此考虑、付出、原谅、担当,这样的婚姻一般就可以长久一些。

但我一般认为爱与婚姻是两回事情。婚姻大多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合作的标准大概是以上说的。爱的话题就复杂和艰辛得多。


19

心魔是以我们的烦恼和执著为食的,越是忧惧放不下,越是在喂饱它、强大它;不给他吃的,它就会越来越无力。

现阶段要我们立刻斩断妄念很难,要把心转向其他方向,比如去听闻佛法,去做慈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净化内心的烦恼。


20

灵验的不是外在的佛像,而是自己的信心。人把它当做佛,它就灵验;只把它当做工艺品,它就“不灵验”。

好比照片与本人,若照片上是自己的亲人,看到照片心情就会不一样,照片承载的是我们对亲人的回忆,而本身只是一张纸而已,不是这张纸在产生作用,是人的心在作用。佛像的道理也是一样,设立佛像的意义就是借助这个外在的相来帮助我们忆念佛陀、树立内心清净的相。

若把重点放在佛像上,去分别比较,那就偏失本意了。


/ Yoga /

五公里 春风十里 阳光迷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