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定性

是吉娃娃还是藏獒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定性,已经决定了你适合女人的怀抱还是叱咤风云的战场,产品定位也是同理,产品是否具备生命力,其实生下来之前就已经明了了。


生而定性_第1张图片

互联网产品大致有这么几类:
1、工具类产品;
2、社交类产品;
3、信息分类产品;
4、交易类产品;
5、金融类产品。

1、工具类的产品包括:有道词典、金山词霸、滴滴打车、网易新闻、百度搜索、qq音乐、手机、汽车、无人机等,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某一项服务,此类产品重在实用和有效,譬如电动汽车,即便再有前瞻性、再环保,脱离车本身所必备的长续航能力也没有意义,这也就是电动汽车一直以来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所在,而此中异类“特斯拉”就是因为解决了电池续航能力而备受瞩目,而因充电桩过少也没少遭埋怨,工具类产品一定不能脱离务实精神,要追求匠人精神,专注、认真、为了极致竭尽全力,正如《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55年只做一件事,捏好寿司,最终成为世界级大师,自己所开寿司店也成为了三星级米其林餐厅。


生而定性_第2张图片

2、社交产品不仅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间接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又因语言交流是任何领域都必不可少的刚需,所以,在互联网各个领域中均占据半壁江山,此类产品大多在各领域一统江湖,又具备先发的规模优势,因而一旦成势都会成为一方诸侯,如:Weibo、Wechat、Facebook、Pintrest、Momo、Line、Snapchat、QQ、知乎、豆瓣、飞兽社区等各领域社交产品。


生而定性_第3张图片

3、信息分类产品如58同城、hao123、赶集网、百姓网、口碑网,优势在于规模,这个领域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第一名的用户量比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累加之和还要多,且大多数商家都是脚踏两只船,而用户更是只看优惠不顾情面,产品本身没有粘性,平台主要靠广告、会员、竞价推广盈利。
生而定性_第4张图片

4、交易类平台包括:淘宝、天猫、京东、聚美优品、amazon、yelp、美团、当当、苏宁、国美、ebay、58到家、京东到家、河狸家等围绕交易的平台,通过整合平台两端资源形成双边规模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服务,通过品类齐全和服务优势黏住用户,利用规模优势打压同类竞品。


生而定性_第5张图片

5、金融类产品常见的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Kickstarter等,目前来看赢利能力都很有限,但是潜力巨大,通过用户规模优势和交易信用记录会逐步打好互联网银行做“存贷汇”的基础。
生而定性_第6张图片

构思一款产品时首先应该明确产品的归类,选择什么类型的产品取决于公司战略和业务规划,支付宝起初是为了完成淘宝交易的闭环开发的,而后由工具慢慢延伸出今天的金融、O2O、社交等业务。wechat起初是腾讯内部孵化得一款移动互联网IM软件,而后又延伸至微信支付、微信公众号、服务号、企业号等跟商家链接的功能,可见产品分类和定位只是起初定位切入点时各有不同,后期因业务发展会横向拓展。而在战略规划之下又如何做好产品定位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考虑:
1、定位刚需,满足刚性需求的产品是最有黏性的,黏住用户后再去创造价值就水到渠成了。
2、定位高频,一定要选择相对高频次的需求入口,这样用户想起你的次数和购买服务的几率才会更高,产品才有更多机会创造价值。
3、场景入口,20世纪90年代初,肯德基进入中国,首站选择的是上海,结果因为上海气候本来就干燥、潮湿,吃油炸类的东西又容易上火,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后来调整策略,从北京开始做切入,才有了后来的3200多家连锁店,可见场景入口选择的重要性了。
4、规避巨头,生活服务类平台已经被BAT系占据,做电商竞争不过淘宝、京东,做O2O生活类平台竞争不过新美大。既然无法合纵可以连横,跟巨头合作,利用它庞大的用户流量去做细分类服务,如:滴滴打车入驻微信、支付宝,点到按摩入驻美团、58到家。
5、知己知彼,知彼易知己难,2010年千团大战全国诞生了5000家以上团购网站,5年后只剩下“三寡头”: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不难看出在资本过热之时,杀红了眼的创业者只顾往前冲,却忘了衡量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生而定性_第7张图片

定位如同方向,方向对了,中途有些磕磕绊绊,总会到达目的地,方向错了,则会越走越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而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