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黎锦熙与毛咏芝对话录

【转载】黎锦熙与毛咏芝对话录_第1张图片

文/黄家理炮

黎锦熙,湖南湘潭人,1911年从湖南优级师范(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系毕业,来一师范教书,他只比咏芝大了3岁,但毛咏芝同学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而不是像对毛宇居那样抚摸着后背口称“大哥”,这不是在韶山,他已经长大了。

黎锦熙幼年曾受过齐白石的指点,而齐白石的老师,则是饱读史书、号称清末大才子、晚年只跟自己老妈子睡觉的湘潭人王闿运。王闿运一生最得意的是精通“帝王之学”,他深信下一任英主一定从民间崛起,为了寻找“明主”,他先是找到了肃顺,可惜肃顺被慈禧给肃了,然后又找到曾国藩。一日,他千里迢迢来到曾国藩湘军大营,劝老乡干一项大事业——废满自立,自己干皇上。为了说动号称有天下第一城府的曾国藩,他从家讲到国,从国讲到家,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唾沫飞溅,但任凭他怎么劝说,城府公就是岿然不动,一言不发,有士兵进来报告事情,他现行离去,王闿运这才发现曾不动先生在他大谈特谈期间,暗暗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着:“狂妄!狂妄!狂妄!”

王闿运是一生都没有找到“明主”,抱着遗憾离开了世界。他的事业由嫡传弟子叫杨度继承。这个杨度说起来跟杨昌济还有些关系,他们两个人同时留学日本,成为同乡好友,而且杨度与杨昌济的族孙杨笃生也交往密切,称为“湘中二杨”。杨度后来找到袁世凯,被老袁奉为军师,成为拥护袁世凯称帝的组织——“筹安会”六君子之首,可以说为老袁的称帝立下赫赫功劳。但令人看不懂的是,也是杨度让蔡锷在袁世凯眼皮底下偷偷溜走,经海路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反袁,各地纷纷响应,当了83天皇帝袁大头在全国上下一片骂声郁郁而终,临终前大骂杨度为“蒋干”,坏了他的大事。

之后,杨度一度因为“称帝帮凶”遭到通缉,不得不避居天津、青岛、上海,潜心佛教,在各派军阀、各社团首领乃至青红帮大佬间游走,以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像他师傅王闿运一样,寻找能让他发挥“帝王之学”的人。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去世,杨度前往吊唁,与在灵前守孝的毛咏芝同为治丧委员会的一员,为杨昌济料理后事,但他对小毛没留下什么印象,以至到了1926年他还向萧子升打听“那个搞农民运动的毛润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长得帅不帅?(其实他是想问有无“帝王之相”)。

1928年,杨度飘到上海,认识觉悟社5号(周恩来),在周的特批下加入中国共产党,3年后去世。但入党这件事情保密得很,基本上只有周恩来一人知道,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临终还有郑重一“托”,就是要证明杨度的党员身份。

杨度有个大女婿,叫郭有守,张大千的表弟,潜水的共产党员。张大千跟他的感情很好,画几幅画,就要送他一副,所以他收藏了不少张大千的名画。1949年郭有守跟国民党去了台湾,继续潜水,1956年,他被台湾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代表,1966年,“叛逃”到北京。随即在《人民日报》上宣布“起义”,与台湾当局脱离一切关系,此事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极大震动,他台湾家中收藏的那些张大千的名画也被当局统统被没收了,现在还保留在台湾历史博物馆。

看来,湖南人的圈子很小啊。黎锦熙是王闿运的徒孙,杨度的师侄,七绕八绕还能跟曾国藩扯上关系。那叫猿什么的一边去吧,这才是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他的见识,看他和毛咏芝对话就知道了。

黎锦熙自然向咏芝推荐去大量读曾国藩书。什么《冰鉴》啊、《求阙斋日记》啊、《经史百家杂钞》啊、《十八摸诗钞》啊(注意这是盗版,正版:《十八家诗钞》)。而曾国藩为培养曾氏子孙,开了一张长达32人的书单。

名单有点长,我们耐着心看一下: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子)、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张载)、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秦姚王(顾亭林、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真是工程浩大啊。看一个曾国藩,他推荐了32个人,这32个人里面,又有人推荐了别人,顺着这条线索,就可以进入浩如烟海的国学领域了。

其实国藩的书毛咏芝早就读过,国藩同志的事迹,他也不陌生。还是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候,就听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老人们都说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条大蟒蛇变的。文正公一度是他幼年时的偶像。他记得文正公经常引用东坡居士的那句话来为自己和周围人打气:“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啊,“有坚忍不拔之志”,古来豪雄都如此,强人都是下过苦功夫的。因为他们明白,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得空闲之光阴。

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有坚忍之志”的人都会成功?毛咏芝想首先搞清楚这点,他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历史老师。

“人若克己,必有所图。他想要的东西越多,对自己的狠就会越厉害,因为你想要的人人都想要,你不克己,只有等别人拿走。反过来,人无所图,必定散漫。芙蓉姐说过什么来着?人无压力轻飘飘,人无压力不S;凤姐说过什么来着,人无压力轻飘飘,人无压力不艳照……”

(喂,那边那个要吐的,你自己处理一下,这两句是穿越呢。对于本贴帖主来说,现在有这么多捣乱的,人无压力,不会用“穿越体”来写历史!)

“老师,这个我同意。所谓人心惟危。对于个人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组织或者团体来说,它的领袖要善于为团体人员目标化、清晰化压力,善于制造假想敌,保持外部高压,这个外部高压反过来就是奋斗纲领,可以转化成内部动力。”

黎锦熙半天没说话,他把毛咏芝左看看右看看,问:“咏芝,你到底是来向我请教的,还是来给老师上课的啊,你都混到这个境界了,还用向我来提问吗?”

毛咏芝谦虚地笑了笑,说:“受老师启发,受老师启发。老师您认为坚忍之志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其实胡林翼已经说过了。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霹雳手段,那是用来对自己的,所谓做男人狠好,做女人挺好,男人对自己要狠一点,定位要准,做人要狠。

所谓对自己要狠其实就是人生需要阶段性地调整。我们认为人生是需要规划的。这个规划也有学问的,要点在于要根据未来来规划现实,而不是根据现在去规划未来,只有明白了这点你才能下决心去做很多事。菩萨心肠对外,对外部环境和别人,多宽容,多包容。不过很多人都是反过来的,从不舍得对自己动狠刀子,对别人却异常凶悍,对环境挑三拣四,这样的人,最终是难成大事的,也练不成坚忍之志的。”黎老师说。

昨晚意大利淘汰有点头晕,一时难以理解,老师您能不能再说得详细点啊?

“我们先说阶段性的调整。人年轻的时候,容易冲动,血气刚强,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这时候,对自己狠就是要注意克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把自己当棵葱——

“其实是头蒜。”咏芝插话道,锦熙白了他一眼(现在大蒜很贵的!),接着说:“到了二十四五岁左右,一般人都会经历人生第一次挫折,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感情上的,这时候就要注意奋进,别把自己不当回事,谨记天生老鼠打地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了三十而立时,要明白这个‘立’的概念,30而立,不以财富,不以名气,不以精装修的两居室,四个轮子跑的福克斯,而是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做事的基本方法。有了它们,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才能有的放矢,无论现实怎么变化而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环境多么艰难而保持心胸开阔;无论别人多么为难而时刻记得博采众人之长,强记众人众事之经验教训,到了35岁左右,基本上就炼成人精了,别人一个眼神基本上就会明白什么回事,没人还没张口就能发现他肚子里的心思,看得透,拿得准,事无不成。

“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不同。我认为要干大事业,有一条必不可少,就是为公之心。你为谁着想,谁就会来追随你,你为大家着想,大家才会来追随你,你为天下人着想,天下人就会来追随你了。做事的基本方法也因人而异,干大事业有一条也必不可少,就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把难题交给很多人,难题就会分解成很多容易的事。另外,成熟的人做人做事从不走极端,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他们从不把人和事想得太好,也不会想得太坏,而是会有一种‘中间’境况,他们认为这种‘中间’境况是最正常的。”

还愣着干什么?赶紧记下来啊。咏芝同学赶紧把老师讲的这些狂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了。一师的老师有个特色:说话都很快。从抄《离骚》、《九歌》开始,毛咏芝写字本来是转向正楷的,现在又回到了狂草。

“所谓菩萨心肠以对外。主要是指做人要大气。牛人身上都有一种大气的东西。大气不是说别人激怒你你却不生气,憋成内伤,而是生气之后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能不能迅速冷静下来,换一种眼光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大气之人,深仇可以一笑泯之,大恩也可以一哭忘之。成就大事业的人,关键时刻一定是豁得出去的,有才能的人也应该学会大出打进,要明白机会就在付出之中。”

“详细!详细!”

“详细一点的话我们就从根本立场、态度、方法和手段上来说如何做一个大气之人。根本立场就是在政治上一定要开明。特别是领导,自信要有,但不能自负,一定要克服内心的控制欲和表现欲,因为结果会告诉你适得其反,对于控制欲极强的人,这个世界很大,你的世界很小。

根本态度有三句话: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时刻记得自己或者团体的目标。

根本方法就是学习、调查、实践。集中力量、分步解决问题。越大的事情,达成主要目的即可,大事不可求全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根本手段就是旗帜鲜明,团结大多数,落到实处,方向定下来之后,最该百般认真推敲的是如何到达这个方向的秩序和细节。情况比较复杂时,两手准备是最保险的,既要有君子心肠,也要有小人手段,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小人之术以防身,君子之道以提升。”

“这样我们个人差不多可以做一个大气之人了。但我看古往今来很多英雄人物不仅在个人身上做得极为出色,也都是善用人的人,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心得?”一阵深思之后,毛咏芝问。

“这个问题你提得好。关于用人有个最高境界,叫‘通乎用其非有’,把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来使用,包括对方的身体和灵魂。达到这种境界的第一步是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不一定能成为领导;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一定做不了时间长的领导。在这方面我自己是有教训的。以前我总关心别人对我看法怎么样,在意他人的眼光。后来我发现与其执著于关系怎样,不如去用,在交往中才会发现问题。人与人之间喜恶的界限其实是很微妙的。对于人际关系,把它们弄清是研究的事,把它们揉合、重组、部分明朗才是实际生活的事。所以,我认为人际关系上就只有两个字:主动。在人际关系上千万不要等待观望,想说的事情,先说,想做的事情,先做,后说不如先说,后做不如先做,反正是要做。将来你会发现,人生的很多事情都取决于当初有没有说出口,因为很多事情不说出来,根本就没法做。

“第二步就要有些技巧了。很多人仅有远大志向,但没有用人的技巧,这就是志大才疏。我们常常讲谋事在人,其实我遍读史书,《春秋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把这句话加了两个字:谋事在于谋人。谋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怎样‘谋人’呢?要点在于利益趋同、情感相连、成果互享,最后才是风险共担,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颠倒。很多人埋怨别人不听自己的话,恰恰是颠倒了这个顺序。而有的人不会用人,是出于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别人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内心过于自私。善用人者断不过信人,但也不过疑人。当你完全信任一个人时,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到了末路时刻;但你处处怀疑别人时,那也会有一种情况,就是末路时刻正向你走来。

毛咏芝同学已经写得满头大汗,写满整整两页纸了。

“总之,对于成功,我有一个总结,凡事物,必有迹象可寻,必有根本可察。抓这个根本,就可以倒推你该做什么事,而成功就在于正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然后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然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一是认真,二是不认真。认真就是把‘运气’这个词从脑海中删除,接受一切机会,做好一切准备,无论这个机会多么渺小或者多么看起来不像是机会,正是这样的小机会才有可能带来大机遇;不认真就是要有‘游戏感’,把‘结果’这个词从脑海里删除,信仰自己所做之事而不问收获。成功,在心态上就是在考验人的这两种精神。

“最重要的,成功要建立自己的内心标准。别人眼里的不成功,对于你来说,也许是;别人眼里的成功,对于你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你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成功对于自己的含义。

“成功是命中注定的吗?不是。由做一件事的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生的命运,命运就是一种必然性。所谓‘命中注定’、‘因果’并不是个王,不是菩萨用图纸给你设计好的轨迹,而是‘菩萨’在那里用计算器跟你算帐——你创造了多少必然性,你的心识变化了多少,命运就可以改变多少。

要想知识渊博,必然要多读书;要想有很多见识,必要要走很多路遇很多人,这就是一种必然。只有在不断地创造必然性的过程中人才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所谓强大的内心我认为就是调和好了自己的个性冲动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保持纯真的情感,加强理性的精神。理性的人,会看到真正的困难与机会,也才会明白这个世界真正的温情与感动,以冰凉之心看世界,世界是温暖的;只以感性之心看世界,即使感受到了温暖,也是迷乱和多变的,是永远看不懂的。”

老师就是老师,到最后总要来点高潮。还能说什么呢,毛咏芝只有默默地记下这些话。老师说的“成功要建立自己的内心标准”对他触动极深。他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以平常的眼光来看,一个农家之子走出山村,到城市考取了学校,成绩优良,同学欣赏,老师喜爱,这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他觉得不是,他对这些小小的成绩一点感觉都没有,他还需要证明自己,“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目标还离他太远太远。这是一个乱世,但乱世也意味着机会,在矛盾尖锐对立的社会里,往往能造就旷代逸才,他想做孙文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想做梁启超那样的风光人物,更想像曾国藩那样,立言立德立功,成就一番舍我其谁的伟业。

总之一句话,他想引领这个社会的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一步一点头地走。

他其实并不同意苏东坡“有超世之才”这一说。他之所以跟老师来讨论曾国藩,是因为他相信一个中等资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人才。曾文正才智并不突出,却勇于担当重任,克己修身,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他以往看过的那些书中,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包括西方的英豪,若论资质,也往往都是中等之才,他们之前都没想到自己的成就会这么大,而他们所做的就是很专注、很认真地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到最好,一点细节都没放弃过,一点希望都没抛弃过。

“超世之才”(天才)是不可亲的,中等资质的人磨砺出来的人才才是可亲的。他佩服的也是这后一类人。在他眼里,人才并不是天赋异禀的灵芝草,而是长在地里的大白菜。只是每天都注意给自己补充阳光和雨露,注意让自己的根在土壤里扎得更牢。

他们从普通人中间崛起,就像邻居家的孩子,如果你了解他们成长的过程,你能清晰地发现他们一个个的脚印,每一个时期的进步和蜕变,会发现他们怎样为自己的缺点苦恼,又怎样慢慢地去克服那些缺点。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经过了学习和练习才成为人才,他们都在自己专注的领域花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他们从普通人到“人才”的炼成过程,我们便知道了所有挫折、失败、忍耐的意义。只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才能,才可以推广至众生,可以在尘世之中传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造就一份不同的事业。

而天才不同。天才是稀有的,只能向往,不能仿效,所以也无法亲近。《水浒传》里面其实有这样的人物,神行太保戴宗安个马蹄子在脚上,便可以跑到80迈,对他而言悬崖峭壁都是高速公路。我们也安个马蹄子试试?如果脑袋没有问题,那只能是行为艺术。也正因为“天才”的才能不能推广,所以他们也无法在团体中成为领袖,注定只能做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哥就是个传说便是最终的宿命。

他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代价就是在那个封闭的山村里,当别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见闻,来到了城市,当别人在玩游戏、泡吧、泡良的时候,他在学习。而且,从毛麓钟、李淑清到袁仲谦、黎锦熙,他总能遇到不遗余力地来指点、帮助他的好老师。

1915年,在一师范相处一年后,黎锦熙调往北京,应聘到中华民国教育部教科书编纂处,师生分开。黎锦熙去北京时,正是袁世凯酝酿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做皇帝的时候,毛咏芝冒冒失失地给黎老师写信,要求他不要在“袁世凯的政府里做官”,因为“正义蒙塞”,正是“知识分子的耻辱”。黎锦熙特意回信解释,说他到教育部不是做官,而是编写教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毛咏芝又写信去道歉,很可爱!

他们之间一直保持通信,直至多年以后。

1917年,毛咏芝在一场长途旅行后给黎老师写信:“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文正的坚忍仍然是他学习的榜样,但在谈到毕业后自己将何去何从时他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他还没有“立志”(这正是“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啊。)他认为志向是要建立在寻求“真理”的基础上,“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他心目中的“真理”,大概是能够征服他的、他认为值得去奋斗终生的东西吧。

一个不轻易立志的人,说明他一旦定下自己的奋斗目标,便可以为之奋斗终身,便可以为了它放弃其他一切,这是一种极为宏大的气魄:因有坚定的选择,才有勇敢的放弃!

黎锦熙老师说的做大气之人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后来的岁月里,他把这些提炼出四个字:个人素质。人的素质,决定了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能获得什么。1921年,已经是新民学会负责人的他给会员彭璜(彭璜当时正在追求陶斯咏)写了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诚恳指出了彭璜性格中的十条缺点,而又说明“除第一、三、七条自信所犯不多外”,其他的缺点也是他自己都有的。

这十条是:

一、言语欠爽快,态度欠明决,谦恭过多而真面过少。

二、感情及意气用事而理智无权。

三、时起猜疑,又不愿明释。

四、观察批判,一以主观的而少客观的。

五、略有不服善之处。

六、略有虚荣心。

七、略有骄气。

八、少自省,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

九、少条理而多大言。

十、自视过高,看事过易。

不知道大家对这十条有没有同感?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目标”,其实就是受了诱惑,一时冲动而已,第二天起来就变了;我们所谓的“反省自己”,其实不过是另找了一个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在这两点上,青年毛咏芝做得跟我们有一点点不同,他是极为认真的,认真得带点“傻”气,在这些我们平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他做得最认真。却因为这份认真,他自我提升的速度和超越自我的境界,也是别人最为想象不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黎锦熙与毛咏芝对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