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一)

悲惨世界(一)_第1张图片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前言:在我所看过的雨果的作品中, 悲惨世界是给我最大震撼的一本,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经典和史诗的鸿篇巨制。在翻阅的多次中, 我用折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片段和论述(我想在后面继续更新)。我不太想去叙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可能许多人通过很多途径,电影,话剧,歌剧等各样的渠道,大概地知道了很多此书的经典画面和故事情节。搜索百度而知, 悲惨世界的音乐剧也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剧之一,同《猫》并列。

  在写这篇之前, 我费劲地了解了点法国的历史, 以及雨果本人的年表, 这些都在我上一篇《维克多.雨果》作了记录。总结来说, 悲惨世界发生的故事是在法国革命之后, 围绕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的长篇叙事。但不同于常规叙事, 悲惨世界有很多分裂的镜头, 也可能是雨果写剧作写惯了, 整个叙事不是一镜到底, 他有许多穿插情节和长篇论述,主线人物的镜头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切换。

  悲惨世界同样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桥段: 米利埃主教对冉阿让的感化, 芳订的堕落, 冉阿让对珂赛特的搭救, 德那第设计冉阿让, 最后的街垒战,几乎每一卷的桥段都搭建地非常牢固,令人印象深刻。雨果是成功的导演和编剧。

  悲惨世界更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通性 —— 贫困动乱的社会所生造出来的悲惨硬生生压在每一个人物身上: 神性无瑕疵的米利埃主教,被贫困压倒的芳订, 黑暗童年笼罩的珂赛特,耿直青年马吕斯, 无耻狡猾的德那第,理想主义的马波夫先生,守旧的保王党人吉诺曼先生,愤世嫉俗的革命青年们, 还有可怜的小伽弗洛是和他两个弟弟,以及贯穿始终的一直被善驱动的冉阿让, 和绝对正义到变态的沙威探长。

  悲惨世界足够长, 以至于这些人物的名字能被记住, 性格能被记住, 情节也能被记住。说到长度, 李玉民的译本总共有120万多字, 比和合本的圣经都要多出30多万字, 想想我花了快三个月时间也是应该的, 基本上我都是用每天的零碎时间挤出来来看书。不过话说回来, 圣经可比这本书更有深度,更难看完了。这方面,我实在是庆幸自己是基督徒, 世界文学里, 你如果对圣经不熟悉,那看起书来是有许多雾水的。悲惨世界如是——里头大量关于圣经的一些谚语,俏皮话,因为深厚的圣经基础, 我是不需要看注脚就能明白作者的意思的。0.0

  另外,雨果也在悲惨世界里头思辨了许多宗教、哲学、人类、制度的问题:修女的苦修, 修道院和现代社会的冲突, 流浪儿童,  君主制和共和制的问题,暴动和起义的思辨,底层黑话的形成, 贫困对人的影响,凡此种种,有时候是借着人物的思考而思考, 有时候是作者自己直接的思辨论述。忘了在哪里看过, 有个人给自己立的个人计划里面, 关于读书这一块他是这样说的:读X本书(非虚构书籍)——言外之意 ,名著小说都不算上读书计划,因为什么呢?因为都是讲故事的嘛,跟那些动不动谈人生,谈理想,谈历史,谈哲学的书在思想和学习的深度上没法比?真的如此吗?我倒觉得,一个好的故事比一个好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更不要说像雨果这样的大作家, 每本书里都充满了各样的思辨,思考不尽的哲学,神学,社会问题。

  至于雨果的神学倾向的话, 后期明显他是属于革命派的,他书中唯一塑造的米利埃主教几乎是基督的化身, 而冉阿让坚持的善虽然是在神圣化的主教感化之下,但是这里的善更像是雨果对社会呼唤的一种大善,是属于道德的善,很难说这是一种宗教式的善(从神学角度而言,这样的善是普遍道德律的善,不是得救的善)。包括著作中,多次提到的修道院,修女制度,对雨果而言都是腐朽的制度, 是对人性的压制,雨果是有明显反宗教的情绪在里面的。我为什么提到这里呢?是因为有一次在老家学习, 两位老师摘了悲惨世界电影版的一个片段给我们看, 讲的就是主教感化冉阿让的那经典的一幕,老赵还希望我们可以找出这部电影来给大家看。但是,除开这一段的内容以外, 整部悲惨世界偏向神学方面的叙述就很少了。反之,到处可见的是对当下社会不公的抨击,嘲笑上帝的不作为, 赞美进步和革命,等等之类。

  最后, 李玉民的译本确实很好看, 逻辑清晰,用词精炼,翻译味不重,不容易跳戏。

推荐阅读,强烈!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惨世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