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达芬奇密码》这部影片,一定会对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印象深刻,影片中的最后的秘密也正是藏于此处。
这座金字塔是卢浮宫地下的入口,它是如此声名远播,以至于很多游客宁可在挤在这里排队,也不愿从另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美术馆。
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座令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的建筑,其实出自一位中国人之手,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出身苏州望族,清朝乾隆年间已是苏州四富之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的狮子林便是他家的祖产。
贝聿铭虽生于广州,长于香港,但每逢暑假却必然回乡探亲,常与同族亲们在园中玩耍。传统中式园林特有的假山、池塘、窗棂、流水让他心中自幼便种下了建筑之美的种子。
10岁时,贝聿铭跟随父亲贝祖诒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市远东第一大都市,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他都能看见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起高楼。不知不觉间他被这座拥有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远东第一楼”深深迷住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贝聿铭不仅仅是嘴上说说,他甚至开始自己研究这座楼的设计,还像模像样地画了几张图纸。
1935年,怀着有朝一日盖出自己的国际饭店的梦想,17岁的贝聿铭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邮船,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不过他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又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师从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教授。
虽然在生活美国多年,还在美国服了三年兵役,但贝聿铭对祖国的责任感却始终未灭。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那年,他选择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为毕业设计的主题,也算是用自己的行动为饱受蹂躏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他设计的这座两层楼的博物馆,既有中式元素的庭院、花园、流水,又在空间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上,将传统庭院的特征和现代建筑的需求做了蛮美的嫁接。
虽然这座建筑最终只能蒙尘纸上,但设计被权威刊物《进步建筑》刊载后,还是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
哈佛毕业后,贝聿铭本想和妻子一起返回祖国,可惜内战的爆发却又让他的美梦破碎,他的父亲也建议他留在美国施展拳脚,他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明智无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有贝聿铭这一支因为远在海外得以无虞。
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但一心想学以致用的贝聿铭不愿意纸上谈兵,只干了三年便“下海”进入建筑公司,开始了属于贝氏的建筑传奇。
与如今中国崛起的受益者们不同,在那个时代,一个来自远东落后国家的异邦人想在美国这个现代建筑的发源地获得认可,除了要比别人技高一筹,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作为商业世家的后代,贝聿铭高明的交际手腕和东方贵族的神秘、儒雅的气质为他在西方上流社会打开局面提供了不少助力。
他深深记得银行家父亲贝祖诒教给他的那句话:
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1964年,为纪念前一年遇刺而故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肯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刚刚自立门户不久的贝聿铭也在受邀的建筑师之列。
当肯尼迪的遗孀杰奎林走进贝聿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自己最喜欢的花草,和穿着高档西服套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如同银行家一般的贝聿铭。相比之下,贝聿铭的竞争对手密斯却盛气凌人,路易斯·康则不修边幅,办公室也是一片狼藉。
与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
所以,当贝聿铭交出那份几易其稿、几乎完美的设计方案的时候,脱颖而出也便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一经落成便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并被盛赞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也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
贝聿铭本人也从此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订单向雪花似的飞入贝聿铭的办公室,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变故却突如其来:他设计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立面玻璃出现了问题,近三分之一的玻璃都被风吹落,碎片散落了整个街道。
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多亏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也在同时期落成,才暂时帮助他摆脱了低谷。
而他的清白一直到七年后才得以洗清:门窗公司承认是由于玻璃的质量问题导致脱落,与贝聿铭的设计无关。他在美国的事业就这样才争议与赞誉中起起伏伏。
不过贝聿铭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应该还是巴黎卢浮宫翻修工程。
1981年,卢浮宫因为老化陈旧,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游客,必须重新进行翻修。那时的贝聿铭已经60多岁,已经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获奖无数,可算功成名就。
当法国文化部长找到他希望他能参与竞标,贝聿铭不卑不亢地对他说:要么给我做,要么我放弃,年龄大了,不想竞争。最后,还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拍板,不进行竞标,指名让贝聿铭重塑这颗法兰西之心。
但这个决定却极大地刺激了排外的法国人。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贝聿铭的批评者中不乏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文化名人。他们把这座现代建筑说成“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有的抗议的理由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
面对各方压力,贝聿铭却坚持住了一个世界级建筑师的风骨。
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坚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贝聿铭,再次发挥了出色的公关能力,他在法国政府的帮助下,周旋在各界人士之间奔走游说,取得了蓬皮杜夫人和巴黎市长希拉克的支持。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设计的合理性,贝聿铭甚至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来向公众展示。最终,总计6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并且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经历千辛万苦,项目终于得以实施。金字塔的三角形结构坚固稳定,仅用钢缆便能固定,这样便可造出一个大而突出的主入口。用玻璃作为主要的材料,不但不会破坏现有卢浮宫建筑群的外观,又能把阳光带进地下。到了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又会如同钻石般光彩夺目。
如今,金字塔早已经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旧络绎不绝地游客,则是贝聿铭确超越时代的独到眼光的最好证明。
在卢浮宫的修缮期间,1983年贝聿铭还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以一位美国华人的身份,在纷纷扰扰的争议和歧视中努力半生,终于迎来了这尊代表世界建筑设计最高成就的奖杯。
如今,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他本人也已经获得了一个建筑师能拥有的全部荣誉。
晚年的他已经无需证明自己,因此也有机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中国这块他朝思暮想的土地。中国驻美大使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甚至还推动了故宫周边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
贝聿铭作品 苏州博物馆
2017年,贝聿铭先生已经100岁高龄,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公共建筑、文教建筑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利和政治纠结在一起。贝聿铭却像一个优雅的摆渡者,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融汇得像太极一般完满无比。
他也像一根竹子,有韧度,也有风骨,懂得在困境面前弯腰,又能够完满坚守底线,达成目的。这是家族教给他的智慧,也是中国教给他的智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