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创业,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有一种语言结构较动宾结构:

动,指的是动词。比如吃、提出、打扫等都是动词。

宾,指的是宾语。在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里,跟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的成分叫宾语,宾语通常由名词等充当。比如米饭、意见、等等。

当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时候,大都是在表达“干什么”,比如“吃饭”、“拖地”。

对于这样的结构,动词和宾语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两者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现在有了一个例外,那就是:

“创业”

“创业”一词是个动宾结构,拆开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创造事业、创造业绩”。

而当今形势下,当我们提到“创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说“创”,没人管“业”。

“业”是什么?

当我们说“事业”、“家业”的时候,表达的是积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我们说“毕业”、“学业”的时候,表达的是成果、是完成了某种研究给予的证明。

但是,当我们说“创业”的时候,有人去管你做出了什么成果,得到了什么东西么?

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主流宣传

近几年创业如此之火主要是国家大力推进,积极宣传,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造成的。

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宣传用语上,给“创业”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缩写是“双创”,没有提到“业”;

“众创空间”,一个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的产物,本来是为创新服务的,现在却成了“创业孵化器”的代名字。

创业者把他们混淆,搞不清自己是在“创”,还是在“业”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只羔羊,徘徊在“创”的迷途中,因为没有方向,也就没了结果,也就没了“业”。

二、资本已经不再关注你创的“业”

早些年的时候,我也热血沸腾的创业过,也信誓旦旦的写过商业计划书。

那时候的投资人,对创业项目最关注的是“盈利点”在哪里。

那时候投资人投项目是从项目的盈利里赚钱的。

那时候创业的投资注重的是“业”,没有“业”也就没有赚钱的可能。


突然大众创业了。


原来路边开个烧烤店,较做买卖,现在叫创业

原来的商业计划书里要有盈利点,才可能融到资。

现在只要有梦想、有故事、有情怀、有创新,就会有投资。

于是出现了继B2B、B2C之后的另一种商业模式:B2VC(公司 To 风险投资)。

创业者们不再想着怎么去从用户那里赚钱,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做数据、做场面,以吸引投资人的注意,靠不断地拉风投来赚风投的钱。

你不需要有成果,只要有一个创意、一个点子即可。

所以你看到“生态”、“未来”、“前景”、“格局”、“估值”等字眼充斥创业圈子。

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2BVC(这个不是商业模式,就是2B投资人),投资一个项目只是因为这个项目足够创意,有包装的前景,可以骗来更多的投资,帮助自己的投资增值。

所以你看现在的新闻报道吧,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块:

XXXX获得XX领投的1.12亿融资;

XXX完成D轮融资,估值30亿;

XXXX在积极寻找30亿投资

……


所以大家到底聚在一起干什么?


我宁愿相信是我的格局不够。


但也希望正在“打拼”的你,问问自己:

你创的什么“业”?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创业,为什么变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