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S学习法:以碎片化方法对抗碎片化时间

看看下面几个职场人常见的问题,是不是也同样是你的问题 ——

  • 工作之后突然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可再也抽不出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学了,咋办?
  • 好像听过很多道理,也看过不少书,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为何有的人学习能力那么强,而我总是感觉比人家慢半拍?

如果你也为以上的问题犯愁,恭喜你,你也患上了学习焦虑症。

之所以职场人容易患上这个症状,原因有二:

  1. 碎片化的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职场人难以像学生时期一样静心学习。
  2. 固守传统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前者难以改变,因为这几乎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状。很多人喜欢简单粗暴地拿「系统化学习」当挡箭牌,反对碎片化的学习。问题在于,谁都知道系统化学习好,但客观环境让人越来越难以做到系统化学习。

但是,不学习也不行。因此,折中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改变原因2,升级我们的学习方法,在碎片化的时代至少保持一个高效学习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开始就定「系统化学习」的高目标,容易陷入完美主义陷阱,而导致拖延症。

** 如何升级学习方法呢? **

笔者参考当下流行的拆书帮,又融合了李叫兽的学习法,总结出了「RIAS学习法」。其核心在于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以系统化来对抗碎片化,而是以碎片化方法来对抗碎片化时间,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RIAS为何物?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阅读非虚构类书籍或文章、学习职场类课程进行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学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用」,才导致能力得不到快速成长。因此,RIAS不只是,更强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人都生怕自己学少了,就制定不切实际的读书计划、成长计划等,结果很多时候仅仅能坚持几天就折戟沉沙,或者即使能坚持下来也发现提高很慢。这是陷入了盲目学习和低水平勤奋的陷阱。RIAS则不倡导多学点,而是少学点,重在学习的质,而非量,充分践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

所谓的RIAS指的是学习一个碎片化知识的四个步骤:

R-Read 阅读片段

这一步的前提是把书籍、文章中觉得比较有启发的内容片段摘录出来,然后把它作为深度学习的素材。第一步就是阅读,听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做到逐字阅读,正如李笑来在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付费专栏中反复对读者强调的一样。

I- Interpretation 复述讲解

第二步是把前一步阅读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拎出其中的观点和方法。这一步的关键是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原文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学到的方法论之所以不知道怎么用,在于并没有明确这个方法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

关键来了,这一步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一步又分为两个步骤:

  • A1-联系
    这一步可以简单理解成举例子,其本质是找到新知识和过去学过的旧知识的关联。比如,这个新概念到底跟我过去听过的什么故事、例子、道理、成语、生活经验……相关呢?这个过程是用新知激活旧知的过程,让新知嫁接到你本身积累的知识树上,让它变得有根有基,不至于成为碎片化知识流失掉。

  • A2-应用
    应用的本质是发掘新知识更多的使用方式。就是这个知识除了用在这篇文章的这种场景下,还能用在什么场合呢?比如,「奥卡姆剃刀原理」一般用在管理中,那它能用在恋爱关系中吗?能用在亲子教育中吗?
    如果联系做的是知识的收敛,那应用做的就是知识的发散。如果联系是回忆你过去的经验;则应用就是面向未来,设计如何实际使用这个新知。
    在应用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给想到的应用场景设定一个时间节点,刻意逼着自己把方法套入一个当前任务中,立刻产生效用。再有用的知识,假如没有立刻使用的场景,基本只有被遗忘的结局,这也是大部分人学了多年英语却说不好英语的关键。

S-Summarize 总结升华

在重要的第三步进行完后,这一步主要是对第二步的内容做一个回顾,形成知识组块嵌入到大脑记忆中。不过,如果想提高这一步的价值,还可以做一下深挖,看能否为学到的这个知识找到更本质的临界知识,形成跨界运用的更大势能。

知识管理达人成甲在他的新书《好好学习》中特别提到了一个观点,知识和知识的价值是不一样的,20%的知识创造着80%的价值。这类更有价值的知识就叫做「临界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层规律」。临界知识的好处在于,不局限于一域,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能透过学到的知识,挖掘到其背后的临界知识,自然一次学习的效率又会倍增。

高逼格总结一下RIAS:RI 两步更像是「格物」,回到这个世界去捕捉现象;AS 两步更像是「致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内化为知识组块。

RIAS如何用?

如果把RIAS当成一个知识,也必将会产生「如何应用」的问题。接下来我以自己组织的刻意练习学习社群(对社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三个月后,你会为现在刻意练习的自己感动)为例,展示下我们是如何应用RIAS法进行学习和成长的。

R-每天5分钟阅读一篇刘润商学院文章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如果有一个人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他的责任感会很强,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几个人,或者一群人共同完成任务,那群体中每个人的责任感将大大减弱,遇到困难时,往往会向后退缩,心里会想:反正还有其他人呢。
旁观者效应,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责任分散。
有一次,我和我担任商业顾问的一家企业开会,梳理他们的管理架构。其中梳理到他们的责任分配时,我大吃一惊。这家公司最重要的业绩责任,销售额和利润,是由营销副总裁,和产品副总裁,两个人同时承担的。
我其实特别能理解,很多管理者心中都有一个朴素的观点:人多力量大。没错。但这句话还有另一个表达,那就是:人多责任小。
为什么我说:人多力量大,但是责任小?这是因为多人承担同一个责任,会触发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旁观者效应。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第一,责不可共。
虽然你觉得这件事,需要很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你也确实安排了大家协作,也还是要指定一个最终的责任人,而不是说:你们一起好好干,完不成,谁都别来见我。责任除以二等于零。
群体共同承担责任,会导致每个人心中,会自动缩小责任,放大贡献。遇到问题,觉得我的责任小;获得收益,觉得我的贡献大。
第二,责不越级。
权力是热的,责任是冷的。如果不干预,责任会下沉到最基层员工,权力会上浮到最顶层管理者,造成基层有责无权,顶层有权无责。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确实没想到,小王会把这件事做砸了,平常看他挺靠谱的。您放心,我一定会重罚他。当然,我也有失察之责,来,我自罚三杯。
什么叫失察之责?这是典型地把责任往下推脱,让下属越级帮你承担责任的说辞。
你承担了责任,然后指派下属做。如果你的下属做砸了,不管你打算油炸了他,还是锅煮了他,炸了、煮了之后,你回来,还是要承担责任。这就是责不越级。上级的责任,是所有下级责任的总和。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重大事故后,高官必须引咎辞职。

I-归纳知识点

以上文读到的文章为例,旁观者效应针对的问题是团队中的责任推脱现象,解决方案有两个方法:(1)责不可共,工作可以多人协作,但是责任必须一个人承担;(2)责不越级,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要一致,责任不能由下属承担。

A-拆为己用

  • A1:联系
    我以前筹备过一个晚会,刚开始我制定了详细的任务清单,分成工作小组,把任务清晰交待下去,但是当做事的时候,效率却怎么也提不起来,出现问题总是我忙东忙西,搞的很累。后来被人提醒,因为每个小组没有设立一个组长,小组内全靠热情做事,没人牵头,也没人负责。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责不可共」的原则,会大大提高组织效率。

  • A2:应用
    下周有一个培训项目,需要迅速组一个团队做事。利用「责不可共」原则,我需要组建内容研发组、授课组、技术支持组,每个组设一个组长,直接对我负责,所有小组以天为单位汇报产出,下周二完成准备工作,下周三到周四完成授课工作。利用「责不越级」原则,项目一旦出了不可抗的风险,我需要对上级领导负责,不把责任归咎给各个组。

S-总结升华

要避免「旁观者效应」,需要记住两个心法:第一,责不可共;第二,责不越级。

决定这两大心法的关键因素是组织结构,无论是金字塔结构还是网状结构,都是由一个节点裂变出多个节点,而不是几个点共同裂变出几个点。系统决定了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看,这个知识还可以用于人际交往的领域(结构洞理论)、信息传播领域(分布式系统)等。

你学会了吗?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其实本文的结构也是一次RIAS的实践,第一部分重在让你R和I,第二部分重在让你学会A,这个部分当然就是S喽。

很多时候,之所以「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我们太过于重视R(输入),少部分人关注点I,而到了A(输出)和S(复盘)就极少受到重视了。因此,我们常常患上「懂了等于掌握」的幻觉。

So…关于RIAS,你学会了吗?你,真的学会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S学习法:以碎片化方法对抗碎片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