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 - 续篇

        两年多前,小编写了《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一篇文章。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小编不断收到海外中文教师对于这篇文章的各种提问。同行老师的问题既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认识到原文中还有定义不严谨的地方。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一篇后续。

原文中的对外汉语教材到底在指啥?

        在澄清这个问题之前,小编必须谈谈另一个概念:美国学校的课程大纲 (curriculum)。在美国,学校每门课都有一个课程大纲,但是,这个大纲往往并不是政府制定的,也不是州教育局制定的,而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参考、修改和细化了国家或州教育局制定的大纲编写的。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可能包括的讲授内容并不一样!这可能是美国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不同之一。

        对于一门课程,一般正常的顺序是先写课程大纲,再根据这个大纲去找合适的教材。当然,小编在美国这么多年,也见到不少“逆向大纲”,就是老师先选中一套教材,再根据教材的内容写课程大纲。(美国学校中文课程的“逆向大纲”尤其多。)

        小编这些年也是“阅纲无数”,发现如果按讲授内容的顺序分,可以把中文课程的大纲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教生存用语、后教高级用语,另一类则是“见语教语”、不分先后。

        生存用语,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中国生存需要用到的语言,比如打招呼、自我介绍、家庭、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买东西等等。而高级用语往往是用来表达更复杂的情感和知识,比如文化、哲学思想、艺术等等。说实话,美国学校的这些“先生存、后高级”的外语课程大纲几乎都相差无几,除了在局部顺序可能有些变动;而且讲授速度也差不多,前三年一般讲授生存用语,后一年讲授高级用语。

        但是“见语教语、不分先后”的大纲则在内容上百花齐放。见语教语,也是顾名思义,就是碰到哪个词语就教哪个词语,不管它是不是属于“生存”类的词语。这类大纲的第一单元也都是讲授打招呼和课堂用语、自我介绍等等,但是第二单元马上就进入五花八门的态势,内容各不相同,没法“一言以蔽之”。比如,有的是关于互联网,也有的是介绍孔子。这两个话题(包括跟其相关的词汇和语法)在上一类大纲中往往出现在第三年或第四年,而不是第一年。我觉得此类“见语教语、不分先后”的大纲更像是在表达一种全新的外语学习的目的:它不是为了教学生如何在中国生存,而是为了教学生如何在本国成为一个国际公民!

        两类内容迥异的大纲必定对应不同的教材。现在我就来回答最初的问题:《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这篇中谈到的汉语教材到底是指啥?答曰:是指适用于“先教生存、后教高级”大纲的教材!

        其实,市面上的汉语教材几乎全部是适用于“先教生存、后教高级”的大纲的,包括《中文听说读写》。另外我再多说一句,采用“见语教语”大纲的老师,无一例外,都不是只用一套固定的教材,而是对市面上各种教材取舍裁剪、自行组装教学材料。有的甚至不用任何教材,完全用真实语料(比如电视剧)为原材料,自行创编。这些老师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见一斑。是否每位在美国学校教中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时间、精力用以投入呢?我还真有点儿怀疑!

原文中的“潜力”是否会过期?

        既然课程教材是因为课程大纲的存在而应运而生,那么我必须说,原文中所说的教材开发潜力必须是在这类“先教生存、后教高级”的课程大纲存在的条件下才存在。就是说,只要这类大纲还在学校里被广泛使用,那么与之适应的教材其开发潜力就不会过期;但是如果有一天这类大纲的存在不具有合理性了,那是否值得开发其教材应该另行再议!

        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是:“先教生存、后教高级”的大纲有存在的合理性吗?

        质疑这类大纲存在的合理性基本只有一条根据:既然大部分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将来并不去中国生活,那么花那么多时间教他们表达日常起居的内容有点儿浪费时间,学生也会觉得学无所用从而兴趣不高。我承认这个论据有靠谱的地方。的确,这是此类大纲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其他的大纲也有其缺陷。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大纲解决了现存的所有问题,出类拔萃、傲视其他。

        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现在美国有一种STEAM 外语课程大纲。STEAM 由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五个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STEAM外语课程大纲就是用外语来教属于这些学科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教日常起居的表达。STEAM大纲其实就是“见语教语、不分先后”大纲的其中一种。

        美国的沉浸式学校的大纲早就是STEAM大纲了。但是沉浸式学校几乎都是小学,而且数量很少。大多数学区在初中或高中才开设中文课。学中文的零起点学生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了,除非几个语言天赋异禀的,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不具备习得(acquire)一种语言的能力了,只能去学习(learn)语言。所以,沉浸式在高中的效果并不好。所以,STEAM大纲的适用面很窄。

        而“先教生存、后教高级”的大纲的最大优势是它遵循了先易后难的认知顺序,整体构架符合人脑处理语言符号的规律。它就是为学习语言而不是习得语言设计的。

        总而言之,两种大纲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问题。在更科学的大纲出现之前,无论是“先教生存,后教高级”,还是“见语教语,不分先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平心而论,适合“见语教语”大纲的课程教材很难开发,因为无法左右每个学校所见到的“语”是什么!如果连最基本的词汇都因“校”而异,又如何编写一套有市场的教材呢?但是,“先教生存,后教高级”大纲具有共性,所以,适合这类大纲的教材才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这就是我原文中说的开发潜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 - 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