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段时间,小学同学大早晨给我发来信息,询问我一个有关育儿的“紧急”问题。

原来,她的儿子,在幼儿园上大班,因为太调皮,被老师和园长要求带去看心理医生!同学担心儿子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上小学会跟着吃力!

我连早饭都顾不上做了,急忙给她语音回复。

在她絮絮叨叨的讲述中,我大概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她的儿子因为太好动,太调皮,最近又跟老师对着干,明显“刀枪不入”,被老师和园长怀疑“不正常”,要她带儿子欢欢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让她讲讲欢欢的具体情况,于是同学给我讲了几件事:

元旦表演节目,舞台中央用气球拧了一个五颜六色的气球门,欢欢和小朋友们排队等待表演节目时,这小伙子非常想要气球,不顾老师和园长阿姨的许诺——“表演完节目后给气球”,径自跑到舞台中央去够气球——在那么多台下家长的睽睽注目之下!

要说这也不算太过分,孩子太想要气球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也很正常。

可是,欢欢几乎无法跟老师正面交流。老师让小朋友从书包里取书出来,孩子就像听不见一样,坐着不动。老师让小朋友们写拼音,孩子不写,在本子上画火车。户外活动时,他一定第一个蹿出队伍,蹦着叫着跳着先围着幼儿园操场大跑一圈,老师的指令他好像听不到……

我意识到孩子确实有点反常。就问同学:孩子智力正常吗?同学非常肯定的说,智力非常正常。我又问:孩子跟你相处也有这种状况吗?

同学说,有的。比如,带他去图书馆,他大声吵闹,告诉他要安静,他好像听不到一样,大喊大叫地围着阅览室的桌椅大跑,一圈一圈地停不下来,搞得人们都像看怪物一样看他;每天回家,让写作业,孩子坚决跟我对抗,不写……

这时,我听到背景音里,一个小男生在说:“妈妈,我长大了要买五个机器人帮你做家务,一个帮你扫地,一个帮你擦桌子,一个帮你倒垃圾,一个帮你买菜做饭,一个帮你洗衣服!”

童声童气的男音,口齿清楚,逻辑清晰,说话不紧不慢,井井有条。

这是听起来多么正常的一个五岁男孩儿的表达啊!怎么会像同学说的那样不堪呢?!

我又向同学进一步了解:是不是老师对待孩子有不公正的地方?

同学又给我讲,其实,她的孩子挺聪明,就是有些调皮。到了幼儿园大班,老师因为每天要上课,总嫌孩子坐不住,难免会批评孩子,还经常放学后当着孩子的面向我告状,孩子于是变得越来越逆反。

我意识到,欢欢的“对抗行为”可能是对老师不公正对待的一种无声反抗!我跟同学讲了这种看法,并且要她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争取找个对欢欢“上心”的老师来消弭孩子的对抗行为。

说到“上心”的老师,同学感叹道:他们班的保育员老师对孩子非常“上心”啊!因为知道我家欢欢太闹,经常扰乱集体活动秩序,所以上课时,保育员老师总是守在欢欢身后,预防他有出格行为。户外活动时,保育员老师也总是拉着欢欢的手,偶尔忘了拉住他,他就像脱缰的小野马一样不受控制了……

我一下子看到了一个童心十足,天真活泼的五岁男孩儿的“尴尬”处境。他用他独特的活泼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和世界进行对接,却被成人贴上“太闹”“不正常”的标签!不但有一个老师时刻守卫着防止他做出“过激”行为,户外活动时还被紧紧钳制着手!

当男孩本能地想要反抗,本能地要释放自己的不满和被压抑的天性,偶遇“自由”就赶紧围着操场大叫着跑两圈时,还被老师和园长要求去看“心理医生!”

多么可悲的孩子,不但天性被压抑,老师还在全班孩子面前用实际行动给他“贴标签”:看!好动的就是不对的!调皮的就是不正常的!不听话就是要受老师束缚的!

如今,因为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想要摆脱成人的控制,却被要求去“看心理医生”!

孩子天生带有灵性,他能看到成人的各种潜在语言,但成人看不到乏力表达的孩子们的潜在语言。于是,成千上万的优秀儿童就在成人的“看不到”中被无意中引上了歧路!

我给同学详细分析了这些情况,她还是表示不解: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班级,偏偏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意识到,这可能和家庭的教育不当有关。我请她留言,匆匆出门送孩子去幼儿园。

等我从幼儿园回来,点开留言,我头皮都麻了,同学大概留了有上百条留言。我挨条听,用了足足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比我平时听微课的时间都长。

其实听到前20多条我就明白了孩子是怎么回事。可同学还是反反复复强调孩子的情况,絮絮叨叨说她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细节。

我忽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问同学:你是不是平时跟孩子相处非常唠叨?

同学不好意思地承认:是的!我从小就爱说话!有了孩子,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我觉得不妥时,就反复叮嘱他,不断指正和提醒,生怕他下次改不了!唠叨确实很多!

难怪孩子总是听不见大人的声音,当成人“看不到”孩子的初衷,读不懂孩子的表现,不相信孩子的自我修正能力时,会一遍遍的唠叨和提醒,这时孩子就会自动开启防御和屏蔽机制,不再听得到成人的声音和指令!

孩子用我行我素的潜在语言告诉你:我被干扰了!我无法集中意志做我自己了!我需要找回我自己!

可惜,有时成人不能“看到”这一点。而孩子又无法正确表达。误会就这样产生了,成人认为孩子不正常,而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激烈对抗成人。

记得有段时间,我也总是就女儿的“磨蹭”行为不断强调,女儿很奇怪地问我:“妈妈,你总是对我说这一件事,你是不是以为我耳聋呢?!”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和成人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我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赶紧提醒自己,要少说话!如果我再不断提醒下去,恐怕女儿会真的“耳聋”了!

我给了同学可行的方法:试着去“看到”孩子,感受孩子,少唠叨,多鼓励。并且建议她委婉地和老师谈谈,不要再对孩子过分。

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同学给我发信息如下: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成人自我调整后,孩子忽然像变了个人,逐渐趋于“正常”了。

只有孩子真正被父母“看到”,他的潜在语言被父母“读懂”,孩子才能按照正常轨迹茁壮成长。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事实上,那些母焦虑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看不见”孩子。她们的眼睛里,没有孩子,只有一个理想的孩子的模型,她们不断地仿照着模型,想要去“塑造”自己的孩子。

前几天,和女儿的同学相约一起玩轮滑。很聪明的一个男生,机灵活泼,去年春天,只学了两次就学会了轮滑,在初学的女儿面前,这个不到六岁的小男生免不了要炫耀一番自己的本事。

可是男孩妈妈看不到孩子内心希望被鼓励被赞美的需要,只看到了孩子的“骄傲”,不断批评提醒孩子太浮躁,太爱咋呼,要男孩子不许这样做。

当女儿非常专注的学习时,男孩儿妈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滑快点,加快速度!你看看人家进步多快!”男孩子“听不到”妈妈的絮叨和比较,依然“自娱自乐,我行我素”,我很佩服男孩子,性格如此开朗,不被妈妈的打扰所影响。

吃饭时,男孩子被妈妈不停的唠叨着,“看人家吃饭多好!”“快,喝粥!光吃干的怎么行?!”男孩总不肯好好坐下来吃,估计,他内心正在和妈妈做着激烈的对抗吧!

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一幕。太多的成人,无法“看到”自己真实的孩子,她们被焦虑赶着,想训练出一个理想的孩子。可事情却往往适得其反。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太多的阶级固化,财富分层的声音萦绕着我们时,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被无形放大,焦虑感也不断被迫升级。

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茫然的追逐比拼中,成了被父母“视而不见”的木偶,不但不能按照生命内在的力量去成长,还要分出能量来对抗成人对他的“不当干涉”。

“看到”孩子,读懂孩子,还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孩子,顺应一个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个性和发展!尊重孩子的独特心理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塑造优秀孩子的功课,不在于成人如何修正孩子,而在于父母怎样做好自己!“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PS:想知道您孩子是什么天性的孩子吗?想知道如何引导他更好的发挥他的天性吗?请扫下方的信息加入,让王老师给您分析❤


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被成人“看不到”的孩子有多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