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题目每年都在变,写作内容、写作形式、写作要求似乎每年都要变化,但考查的根本是不变的,那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不变(一)阅读和生活积累——我的生活、我的读书和我的感悟。
要有熟读几本书的底子;2.要有熟记几百句名句的底气;3经常梳理自己的生活故事;4.把以前积累的生活故事重新加工;5.用阅读看到的故事作为生活积累;5.听取别人的生活故事有所思考有所得。
不变(二)考场作文容易得高分的几个因素1.要有一个生活化(生动)的故事;2.要有一个感人的场面;3.要有一处感人的细节描写;4.要有独特、个性化的感受和选材。
一、面对题目,前追后问,题目如何完整,材料如何组织?前追后问:针对题目往前往后进行追问: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
其中,“谁”是作文中涉及的对象,一定要清楚明白;“为什么”是事情、情感发生的原因,“怎么样”是对象的言行表现和事情的过程,这是问的重点。
前追的前提——理解题目含意,将题目根据提示语要求补充完整。
后问的依据——根据自己熟悉或了解的生活,阅读积累的材料或故事。
以“有你才精彩”的为例:(1)“你”或是一本书,或是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可写与书或人物的相关经历、感悟。
第一问,你是哪本书或者哪个书中人物,我获得了怎样的精彩?
第二问,书中的哪一些场面、你的哪一些事迹让你感动?(详写)
第三问,我的精彩有哪些细节(详写)
第四问,第二和第三两个问题如何联结?(线索)
第五问,最后的感悟是什么,首尾如何照应?
作文表现的是几个材料或瞬间,是一个过程,所以要求前后的连贯和深入。写作仿佛旅行,指向的终点(应该是目的地)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感悟的获得。第一问明确了材料的范围和方向;第二问、第三问明确了详写,也就是细节;第四问明确了文章的详略和线索。
夏丏尊在《文章的组织》一文指出,文章依靠组织完成,而组织也构成了文章的一部分。组织(线索)就在材料之中。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文章的组织来自对于材料的深度把握。
【作文的线索】记叙要素:谁?何时?何地?怎样?
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 逻辑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二、面对立意,由近及远,是选取典型材料的关键。选择最切合和最熟悉的。
由近及远:自己(经历,体验)→家庭(生活,亲情)→学校(老师、同学及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现象,陌生人)→自然(自然现象,动植物)→阅读材料→联想与想象(有生活基础与阅读基础的联想与想象)。
三、面对材料,添加感受,是写出新意和个性的关键。
一是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适时加入自己的“心理感受”(包括心理活动);
二是指不拘泥于原材料的人、时、地、过程和结果,进行联想、想象、扩展、推理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形成符合需要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