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王阳明心学

一、心学的产生

       心学的产生不是独立的,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派别的分支,所以说心学之前还得从理学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他担心政权再次被他人夺取,实行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军、财、司法大权收归中央集中于皇帝。但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的制度,也造成了宋朝“冗官冗兵”的后果,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辽夏的侵扰,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并且,在宋朝之前,佛教十分兴盛,佛教学说鼓吹“出世”的消极态度,逃脱君臣、父子、家庭的责任而出家,宋朝统治者认为这不利于统治,需要从思想上统治人民。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理学家以“天理”即伦理道德作为世界的本原,建立起一套新形态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在理学的开创中,二程处于首要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封建制度的神圣性,完美性和永恒性,以及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必要性,受到了统治者的极大认可。需要重点先说明的是,二程虽是亲兄弟,可是他们二人的思想倾向的重点并不相同,程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程颢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在理学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正是由于二程思想的不同倾向,理学发生了分裂,以至于产生了心学。

       陆九渊不满朱熹的观点,他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的思想观点,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以及“天下同心”的封建统治观。陆九渊为了证明自己心学思想的正统性与正确性,他另立门户,心学思想体系就此产生确立。

二、阳明心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人的思想跟他的家庭息息相关,在了解王阳明祖辈的时候,发现祖辈的世德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王阳明的家族世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王览,王览是古代“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的弟弟,他以孝友恭恪闻名于世。王览的孙辈中又有“书圣”王羲之。阳明的祖父王伦,为人高风亮节,正直洒脱,又通晓经纶,善作诗词,对他早期的成长过程影响深刻。父亲王华在年幼时就颇具胆识,诗词过目不忘,能出口成章,为人正直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继母赵氏也对王阳明关爱有加,严格教育,对他早期的人格形成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阳明的祖先多以忠贞孝悌闻名,不乏文人墨客,也多志向远大之人,既有深厚的文化气质,也有勤劳奋进的务实精神,这是他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家族文化背景。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这正是政治腐朽,义军四起的时期,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的王阳明,早在少年时就有远大的抱负,渴望为朝廷安邦,成为一代功臣。他科举入仕,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先后镇压了各地义军,更是平定了宁王叛乱,及部分地区的反明武装,在为明王朝南征北战中,从未打过败仗,充分显示了他超人的军事才能。

       在镇压义军与叛乱中,王阳明渐渐意识到,只同危害统治的这些有形的敌人作斗争是不够的,更有潜伏在人民心中那些看不见的敌人需要克服,他不由感叹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明代的科举考试都是以朱注四书为准,不得违背,这样一来思想控制是达到了,可是人们的思想却日益僵化。这时的理学也发展至一个停滞不前,毫无创新的阶段。理学家们谈论讲学的仍旧是当年程朱的老套学说,毫无新思想可言。读书人只读书,读死书,对军事、财政这种经世致用之学一窍不通,而有些理学家就只顾吹嘘自己的学说却言行不一,造成了极大的人才危机与道德危机。

       对于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理学越发无济于事,于是王阳明主张明辨学术是非,改变天下读书人的风气,用新的理论思想来代替程朱理学,以拯救整个学术界以及挽救明朝的统治危机。在“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对朱熹和理学产生了深深地怀疑,不断思索:用什么来统治思想呢?在不断思索之后他开始致力于“身心之学”,这时的他已中年,在北京讲学期间结实湛若水,对他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阳明的思想基本形成于龙场时期。因触犯大宦官刘瑾,王阳明被贬龙场,行程期间又遭刘瑾迫害,经历了一段艰辛,到达龙场后,因为当地气候恶劣,又十分落后,他和随从者都不幸病倒了,但是他经过一番“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的修养,并且还激励鼓舞随从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他认为,自己能痊愈,是自己精神力量的作用,得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结论,他的主观唯心思想就此基本形成。

       再后来,刘瑾被诛,王阳明重获重用,平定了宁王之乱,赣、闽农民起义,却遭小人诬陷,有大功却未能得赏,但后来取得了新即位的明世宗的称赞,并赐予他“新建伯”的显赫爵位,这使他更加迷信“良知”的力量,他认为自己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地位,能够在艰辛中一次次化险为夷,都是靠良知的力量,他这样说:“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这里的“舵柄”便是“良知”。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正式形成。

       “致良知”是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大学》中的“致知”说结合起来而提出的新理论,所谓致良知“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而是要充分挖掘、恢复和发挥人们心中本存的“良知”。所以说,致良知既是认识途径,也是修养方法;既是明道求理得唯一途径,也是 求贤入圣的不二法门。

       王阳明还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核心,发展了“道未有外乎其心者”的观点,悟出了并宣布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宇宙观。心,即是人的主观意识,王阳明将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用主观否定了客观,更是否认了“心”外的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否定“邪鬼迷人”的传统迷信,他认为迷人的并非“邪鬼”,而是人自己“心”迷,是人的精神迷惑而已。这在当时封建时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在今天现代社会来看,也是合乎科学说法的。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即是行知观,是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的不足而提出的,主要论述的是行与知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其实在之前就有一些学者提出过知行不可分家的这类思想。《北溪学案》中有“知行不是两截事,譬如行路,目视足履,岂能废一?”“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只是之前的学者并没有具体系统的论证分析,所以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是王阳明继承了这种观点,并且为此做了深刻的理解与具体的论证分析,对于以往朱熹的知先行后,行知脱节的观点来说,王阳明的行知新观点是进步的,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行知观,也有利于纠正腐败的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促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故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是他的政治伦理观。之前交代过,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这决定了他是封建统治忠实维护者,他一生的南征北战,他的思想理论都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

      在明中期这个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时期,王阳明在寻求“破心中贼”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悟出和提出的这一套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在当时是有益的新理论,不少士大夫抛弃了僵化的程朱老套学说,转而投入阳明心学的怀抱,并把它当做可以拯救当时存在的各种危机的济世良药。明穆宗和明神宗时期,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更是到了显赫的地位。后来由于后人的曲解与错误做法,阳明心学日益走向衰微。随着明朝的灭亡,阳明心学最终没落。

三、“三圣”王阳明

      中国从古至今被称为“圣人”的一是孔子,二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更是被高度称赞为“德圣、功圣、言圣”,就连明穆宗都说:“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梁启超也称赞:“王阳明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人士,他的学术像打针药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就连日本哲学家高濑五次郎和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也对王阳明有很多崇敬和赞扬之词。

四、利用阳明心学提升自己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阳明心学中的优秀成分来提升自己呢?我认为应该做到这几点:

1、努力使自己成为最顶尖的人。王阳明一生南征北战从未打过败仗,他的心学思想也一度处于显赫地位。

2、要有自己的独特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精神,不可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敢于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3、要能主宰自己的内心,内心强大的人才更能获得成功,遇到困难时要像阳明一样乐观激励自己,不能放弃。

4、要言行一致,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应当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现在貌似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比中国人更精,其实我们的文化就有很多精髓等待我们去挖掘学习。高中政治书上讲文化创新的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十六字背的滚瓜乱熟,可是真正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书上更是教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现在很多青年人哈韩、哈日、哈美,却对自己国家优秀的文化精髓一无所知,弃之不用,不觉得可悲吗?

      选题做这篇文章,一是自己很感兴趣,想更深入了解阳明和他的心学,二也是为了勉励自己去主动了解和学习优秀文化,向先贤看齐,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欢迎提出意见与建议。与君共勉。

(此文未经同意不得转用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探王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