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后,到底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差别竟然这么大!》
来源:武汉至慧学堂 (原文来源:网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ZOh714Y3h3b7qefqlKNxQ
文章拆解:
1.标题:
文章标题看似采用问答式,其实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具体回答,让感兴趣的读者想直接点进去看个究竟。作为读者,对孩子做作业和玩这两方面心里其实早有答案,只是想通过读这篇文章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更高明的答案,标题吸引力足够强。
2.正文拆解:
01.拆开头:
文章开头直戳痛点,让父母读者都能去联想自己每天回家进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的场景,用一个金句总概全文主旨:
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02.第一部分
直截了当地给出作者的观点:
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用场景描述的方法还原了一个有爱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在面对孩子做作业问题应如何跟孩子正向沟通,通过直观表达,告诉读者,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采取互相理解及换位的方法进行。只有当孩子理解父母,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金句:孩子只为“爱”而努力。
【感悟】孩子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让他们觉得作业比他们在父母心中更重要的时候,教育就会出问题。
03.第二部分
换成父母的角度来例证,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用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场景,让读者读来特别能引起共鸣。在一些家庭里,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比如我自己读到这一段,就特别能感同深受,特别感慨作者的细腻。
金句:“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感悟】与孩子交流时要经常换位思考,孩子情绪的源头经常都是跟父母有关,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情绪失控,更何况孩子。从自身角度来体会孩子的心情,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04.第三部分
依然借用家庭夫妻之间的例子来说明,关心必须适当,能充分地被理解被照顾,让对方感受到满满的爱。由此换位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文中所说:
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
反射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上,不应一味总想让孩子飞得更高,而应主动多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金句: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时,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05.第四部分
紧扣文章主题,给出七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用一个“如何式”的小标题,告诉读者,当面对孩子遇到这些情况时,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更合适。
每一个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通过场景重现的方式,直接用对的和不对的做法进行对比,让父母读者更能理解应该怎么样做的才是更合适的。
而且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步步深入,把家长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都细腻进行描述对比,让父母读者能换角度看到孩子在做作业时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调整自己不对的做法。
【感悟】
1.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自己给孩子提出要求,自己首先要遵守要求规定;
2. 应让孩子明白做作业是他自己的责任,父母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气急败坏地数落孩子做作业拖拉不专心;
3. 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双方约定了就一定要严格遵守,尊重孩子的决定;
4. 让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
5. 不能因为一次考试不好就贬低孩子,应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
6. 不要把大人的面子看得比孩子还重要;
7. 要时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稀奇古怪的提问。
06.结尾
文章结尾直接呼应标题,要“帮助孩子形成做作业的好习惯”,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方案,而且这些具体做法都是结合第四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对症下药的,能让读者深受启发,读到了就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实操方法。
金句:“与时间赛跑”是最大的教育陷阱,童年不应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旅行,爱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3.结构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现象到原因分析,到给出具体解决办法,是一篇实用性非常强的育儿文。全文穿插各种场景描写,用大家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能更确定自己对文章标题的回答。
全文从父母教育孩子的痛点出发,不是硬生生的大道理,而是循循善诱地一步步展开,呈现出一个逼真的家庭孩子做作业的场景。通过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对与不对的分析对比,不直接给出结论却处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感悟
做作业和玩应该如何平衡,是育儿过程中最大难题之一。作者通过父母自身感受的故事场景描述,道出了“父母以为给了孩子爱,孩子却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的种种无奈。希望父母能换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不是说教的行为而是体会理解孩子感受的行为。
孩子的教育,必须由“爱”先行,爱要对了,被彼此理解了,父母与孩子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一切教育问题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