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都会犯错,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错误,也可能是大错误。犯错之后,人们一般会有这样几种表现:一种是“自怜”,觉得自己不行,感到很羞愧。另一种是“自我放纵”,觉得犯了错也无所谓,根本不在乎。还有一种就是“自我同情”,意思是像同情朋友一样同情自己。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新书《另一种选择》里说,我们在犯错的时候,最好用自我同情来对待自己,它能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自责和羞愧。

桑德伯格写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她的丈夫戴夫在2015年突然去世。戴夫是桑德伯格的精神支柱,所以在遭遇打击之后,她曾经把丈夫的死归咎于自身,并且一度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快乐了。在沃顿商学院心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等朋友的帮助下,桑德伯格通过一些方法,一步步从支离破碎的不幸与灾难中复原。“自我同情”就是桑德伯格在复原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个认知,她把这个认知写进了书里。

自我同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复原力。一项关于婚姻失败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复原力和他们的自尊程度、乐观态度、离婚前的抑郁状态没有关系,和感情不和的持续时间长短也没有关系,真正帮人们对抗不幸、让人们继续向前的,正是自我同情。此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返回美国士兵中,有自我同情能力的士兵,他们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的缓解。

要做到自我同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聚焦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人格,也就是“对事不对人”。你要意识到,做了坏事并不代表自己就成了坏人。书里说,责怪自己的行为,会让人感到内疚,而不是耻辱。内疚能让人一直努力改进,让人有动力去修正自己的错误,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耻辱却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让人更容易愤怒,更有攻击性,或者变得越来越自卑自怜。研究表明,有耻辱倾向的大学生,要比有内疚倾向的大学生更容易酗酒嗑药,而耻辱型的犯人重复犯罪的可能性,也比内疚型的犯人要高30%。有耻辱倾向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敌对情绪更强,更有攻击性,而有内疚倾向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化解冲突。

写作是自我同情的另一个工具。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回忆他们糟糕的经历,比如在重要的考试中不及格,输掉比赛,在台上表演时突然忘词等。他们要给自己写一封信,表达他们对有同样经历的朋友的理解。结果表明,和那些只写了自己积极体验的人相比,这些自我同情的人幸福程度更高,愤怒程度更低。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把感受变成语言能帮人们度过悲伤,并且克服悲伤带来的影响。写日记就是一个办法,有超过100个实验都证明了写日记的治愈效果。把创伤事件写出来,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愤怒等情绪反应。即使偶尔写几分钟日记,也能让人产生变化。而且心理学家说,你不用什么都写,当你觉得需要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停下来。对许多人来说,在组织故事结构的过程中会产生顿悟;对不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对着录音机讲故事也一样管用。

此外,给负面情绪贴上标签,也能让人更容易处理负面情绪,而且标签越具体,效果就越好。比如,“我觉得很孤独”就比模糊的“我感觉很糟”的效果更好。把感受变成文字,更能让人战胜那些负面情绪。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找了一些害怕蜘蛛的人,其中一组人只是想了一下蜘蛛是无害的,另一组人则要把对蜘蛛的恐惧写出来。结果,当蜘蛛出现时,那些把恐惧写出来的人的生理反应更小。

当然,桑德伯格说,这种方式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发生了悲剧之后立刻写日记,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对有些人来说,事情刚发生,他们还来不及反应处理。写作的确能减少孤独感,改善情绪,但不一定能减轻悲伤或者消除抑郁症状。

除了把情绪写出来,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多关注自己的小成功和小贡献。桑德伯格在写日记的时候,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建议她写下每一天做得好的三件事。有证据表明,专注于心理学家称之为“微小成功”的事件,的确有效果。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参加实验的人需要每天花5~10分钟写下当天发生的好事以及原因。三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压力水平降低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也减少了。心理学家认为,发现这些小成功、小贡献之所以管用,是因为贡献是主动的,它提醒我们,“我们可以做到”,从而帮我们建立自信。

以上就是桑德伯格在新书《另一种选择》中介绍的“自我同情”概念,希望对你有帮助。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以及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也解读了这本书,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公众号:望海堂


方法: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方法: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