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能成长为‘资优生’的宝藏。”曾任职“高考神校”天一中学副校长,与顶尖牛娃打交道26年,现为无锡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校长的许芹这样说道。这些“璞玉”如何发掘呢?许校长认为:我们首先要因材施教,坚持“扬长教育”;其次要用超前的眼光规划人才培养方式;最后便是用从容的心态,陪孩子慢慢长大。
文丨周滢滢 编丨Travis
位于江苏无锡的天一中学,是全国著名的“高考神校”,培养出诸多“学神级”人物,是各大高校眼中的“香饽饽”。
辉煌的高考成绩背后,它也是最早开始“超常教育”探索的学校之一。
截至目前,天一中学的超常教育实验部(即“少年班”),已经走出多批杰出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引进者、中科院院士、Google全球副总裁、“国际和平贡献奖”获得者、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等。
这份累累硕果,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原天一中学副校长,现任无锡华锐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简称无锡海归学校)校长的许芹。
校长许芹
从上世纪80年开始,许芹就挑起了培养“资优生”的大梁,帮助这些天生聪慧、不适合按部就班学习的孩子,解决在学习上“吃不饱”的问题;
2001年,她领衔创办“少年班”,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早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为对“资优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她还荣获了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突出贡献奖。
在教育领域深耕35年,其中整整26年都在和顶尖牛娃打交道,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许芹渐渐对“资优教育”和“超常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她发现:所谓的超常少年、顶尖学霸,其实并非有多么超于常人的智商和天赋。他们只是在适合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点燃了宝贵的激情和内驱力。
当'少年班'的成功做法在整个学校推广后,每个孩子都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
经过实践摸索,许芹也越来越相信,所谓的“资优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孩子潜能的教育。
换句话说,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孩子,其实都能成长为“资优少年”。
如今,从“高考神校”卸任后,她加入了无锡海归学校,掌舵这所全新的国际化学校,继续践行她对“资优教育”的理解。
许芹校长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激发孩子潜能的“资优教育”?在国际化教育中该如何践行?优秀孩子的身上又有哪些“优秀因子”?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外滩君在无锡海归学校的会议室里,看到了端坐桌前、气质娴静的许校长。
她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娓娓道来。
回忆起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她的眼中充满柔情;谈起在国际化教育领域开始的新征程,她又手舞足蹈地像个孩子,目光满是期待。
资优生培养离不开“扬长教育”
从业30多年来,许芹不仅接触过很多智力超群的“资优少年”,也面对过不少顽皮淘气的“问题学生”,形形色色的孩子给她最深切的感受是:
“并非‘天才儿童’、‘天才少年’才是宝藏,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都有与众不同的才能,有自己值得骄傲、精彩的地方。”
现实情况却是,传统学校里的“一刀切、齐步走”,很难关注到不同孩子的智能、强项、爱好和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许芹说,即使在“少年班”这样一个学霸云集的地方,大家的天赋也都各不相同。
许芹在天一中学课堂上
比如,她的学生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为了学习物理课本之外的知识,主动跟着大学老师做研究,最多的时候一天17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却甘之如饴;
有笔记本上写满了对数学公式、概念的推导过程,哪怕一个简单的三角函数,都要尝试自己推理出来,因为觉得研究数学很有意思;
有学生去森林里露营,面对一大片森林,突然想到:能不能通过树木来发电?查阅很多论文资料并动手实验,两年后,他发表了关于树木生物电研究成果的论文,被亚太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APPEEC)全文录用,并受邀在会上发言;
还有的痴迷星空观测、有的热衷河流污染研究… …这样不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有很多。
然而传统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全面发展型的,要各方面齐头并进,不能有任何短板。
在许芹看来,“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很出类拔萃。
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也不符合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所拥有的智能组合是多样化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在自己突出的领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因此,哪怕是在同一节课上,“因材施教”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自己教授的物理学科举例,许芹会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与自身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比如,那些基础一般的孩子,我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节课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剩下不懂的我会单独给他们补习;
对于那些物理天赋很高的孩子,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能举一反三,还要承担助教工作,讲给其他学生听。”
许芹所坚持的“扬长教育”,在无锡海归学校十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设置里,也有鲜明体现。
刚进校的孩子,许芹会和他们每一个人面谈,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并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
许芹在无锡海归学校
学校也会提供分层级的课程:
IB框架下,打牢学科根基的基础课程;
匹配多种兴趣爱好选择的延伸课程;
以及在兴趣基础上,向深度钻研的荣誉课程。
丰富的分层级课程,匹配学生的智能强项,许芹相信,这才是激发潜能,打造“资优生”的基本土壤。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这个信息迅速更迭的世界,终身学习能力,更是每一位优秀人才的“标配”。而保持终身学习最好、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阅读。
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从创校开始,就坚持将图书馆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这门课已经远远高于传统的阅读课,目标是从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工具,激发阅读兴趣。
图书馆课程
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者素养”,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筛选、储存所需资源,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对信息进行组织、分类、管理的综合能力。
用“超越”的眼光,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许芹向来是敢为人先,有着“超越”的眼光。
“教育,除了给学生一个分数,让他们拿着‘敲门砖’去敲开大学校门外之外,还能给到他们什么?”
早在20年前,教育还普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时候,许芹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于是,她索性在天一中学组织了一场教育大讨论,邀请家长、老师一起来畅想:
以终为始,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能否达到这一目的?还缺了什么?
大讨论让许芹下定决心,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两门课:
一是“学生发展指导”;
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中各种各样的困惑,包括学业上的压力、同性和异性交友中的烦恼等等,因为“心理健康和稳定的人格,才是一切成就的基石。”
二是“创新思维培养”;
她发现,在现有学科教学和传统知识学习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创新点子,常常是被遏制的,“基础知识记得再牢,也难以成为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于是,在她的牵头下,国内一流大学老师和高新企业研究团队,纷纷被“引进”校园做创新导师,支持学生们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新想法落地。
这样的“超越”眼光,放在当下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坐标里,依然熠熠生辉。
今天,无锡海归学校里,通过外聘大学教授、导师来为学生开设名人课堂、线上云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基于兴趣的实践研究。
一系列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举措,都和许芹的探索经验“不谋而合”。
学生在无锡江南大学上拓展课程
20年后,当许芹站在无锡海归学校这一新起点,她还将组织另一场大讨论。
这一次,是关乎“国际化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的问题。
“国际化教育,不等于洋高考和出国留学。未来,我们培养的孩子,是既能站到世界舞台上去讲述中国故事,也能携手他人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优秀人才。”
知易行难。通过这场讨论,她希望将学校“根深中华,创新国际”的培养使命,内化成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追求。
无锡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具体到一所国际化学校,如何让“中国”和“世界”彻底打通,刻进孩子的“基因图谱”?
许芹介绍说,首先,在源头上,不能生搬硬套某个西方国家的课程,也不能让中国课程和外教做“简单加法”,而是以各学科的国家教材为基础,借鉴全人教育的IB框架,探索出一种中西融合的特色课程。
其次,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更是渗透到探究性教学和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被纳入延展课程,参照IB的学习方法,让刺绣、茶艺等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样的学习,绝对不是浮于表面。
这让我想起,作为无锡海归学校的“姊妹校”,有着同样价值理念的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曾将京杭大运河作为探究课堂,乘船和骑行跨越两个省,沿着古老的运河,将有关它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探究个遍。
而类似这样,因地制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无边界学习”,在无锡海归学校,同样比比皆是。
“运河上的课堂”
“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国际舞台,还怕他们磕磕巴巴讲不好中国故事,变得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么?”许芹笑着说。
“不鸡血”的氛围,静候花开
实际上,从公立名校走出的许芹,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陌生。
早在2009年,许芹就在天一中学创办了国际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其中不乏被斯坦福、宾夕法尼亚、康奈尔等世界顶尖学府录取的优秀学子。
多年的教育观察,让她发现,这些真正优秀的学霸,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学习主动性强,兴趣大于功利心。
“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绝对不是功利教育下,刷题刷出来的,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天赋异禀,智力高于常人”,许芹感慨,这其实是孩子的兴趣和内驱力,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如果说丰富的课程和活动,提供了点燃兴趣、激发内驱力的“导火索”;想要让它们长久地燃烧,不被“浇灭”,还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许芹表示,无论在传统学校中应对高考,还是在国际化教育中走海外申请,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家长和学校如何看待这一压力?能否在普遍的‘鸡娃’氛围中,保持从容的步调和长远的育人眼光?
这些将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响。”
欣慰的是,虽然无锡海归学校创校时间还不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是已经得到了很多高学历父母、海归群体的认可,甚至有一部分家长还是国家千人计划的引进人才。
创校过程中,这些家长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不鸡血”的育儿态度:
相信学校的教学理念,愿意陪学校慢慢走下去,不看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站在未来的高度,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和热情,静候花开。
许芹校长
随着各地“公民同招、分类摇号”新政陆续落地,无锡海归学校,作为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也将大大缓解孩子和家长的升学择校焦虑,进而为这份从容,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如今,置身校园,许芹正捕捉到越来越多的“花开迹象” :
孩子们借助庞大的阅读储备量,兴致勃勃地为校园出版物供稿、写书,举办交流沙龙;
他们基于兴趣,参加各类国际竞赛中,并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兴致盎然地投身话剧演出,自发组织校内外的慈善公益活动… …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她相信自己的这一教育理念,未来一定会在无锡海归学校这片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 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资优学生’,但是我们可以用资优理念去帮助每个孩子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这么多年教育生涯的体悟。”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