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如血的夕阳,懒散地洒在大地上,窗外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聒噪声。
屋内火炕中央,正坐着两个年轻人,桌上摆着一瓶二锅头,两只口杯,一盆炖得烂熟的猪肉还在冒着热气。
似乎是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两人都沉醉在这安逸的乡村生活中。随着天色渐暗,两人却都没有掌灯的意思,仿佛这漆黑的夜色,正是最好的下酒菜。
正在此时,一声唢呐声传来,紧接着传来阵阵抽泣声,转而变为哀嚎,似是每一声都在撕扯着心肺一般,在宁静的村庄里听得格外清楚。
“先生,你说这人赶在什么时候死不行,非要赶在这两天,出来玩一圈也不得安宁。”其中一个身形健壮的年轻人说道。
被壮硕青年称为先生的,是一个约摸三十出头的青年,穿着一身藏青色的盘扣儿,留有微须。听了壮硕青年的话,先生拿起酒盅,抿了一小口酒,将一块瘦肉夹到嘴里,边嚼边说:“话可不能这么说,岂不闻‘清明多诞子,除夕有亡人’?这毕竟是死者为大,亡者有灵,你说他的坏话,他可是要记在心里的。”
壮硕青年自知失言,轻掴了自己一下,看了看窗外,那出殡的队伍竟不知何时路过了房前的小路上。一行十几个人,拥着火把,抬着棺材,行行复停停。
壮硕青年朝窗外瞄了一眼,不想却吓了个半死,恍惚之间竟感觉其中一个纸人动了一下,将那惨白的脸转向了自己。
青年赶忙揉了揉眼睛,却看到那纸人好端端地立在车上,只是表情看起来依旧那么诡异。
出殡的队伍越走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深秋的夜晚本就有些寒冷,更何况在山中。那先生似乎身体不太好,一阵凉风吹来,咳嗽了几声,示意那壮硕青年将窗子关上。
青年似乎对先生很尊敬,爬到窗前正要关窗。突然,一个漆黑的人头探了进来,看不清五官,唯有两排白森森的牙齿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卧槽!”青年接连两番惊吓,不由得爆了粗口,点了灯一看,哪里是什么鬼怪,分明是这屋子的主人。
青年怒火中烧,却不好发作,毕竟晚上还要留宿在这里。这屋主人也有些不好意思,干笑了两声,问道:“俩娃子吃好了没?要是没吃饱,我让我那婆娘再炒俩菜。”
两人表示已经酒足饭饱,这屋主人将饭桌撤去,铺好了被褥,便回去睡觉了。
两人关了灯躺在炕上,一时半会也睡不着,就闲扯了起来。
“先生,你刚刚说这死者有灵,究竟是真是假?”青年问到。
先生笑了笑,摘下眼睛揉了揉眼睛,打了个哈欠说:“既然问了,今天我就给你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吧。”
(以下为先生口吻)
“我从小生活在辽宁一个名为金县的小城市,家里虽然住在市区,但离小区不远却有几座不高不低的山头,老人们称其为南山,这小区的名字,也叫做南山小区。
要说起这山,虽小却历史悠久。自战国起,便作为七雄之一燕国的天然屏障。后来历经数千年,抗日战争爆发,这里又成为了日军屠杀无辜民众的修罗场。抗日战争结束又在山上修建了苏军烈士陵园。再后来嘛,金县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殍满地,尽埋于此。直至现在,仍有人将墓建在此地。
虽然这山阴气颇重,但却一直没什么古怪事情发生,据父母一辈人说,小时候不懂事,在山上玩耍时还踢出过骷髅头来。
在我还在读书时,有一年寒假,已经过了凌晨两点却毫无睡意。在被窝里玩着手机,发现好友浩子(化名)也还没睡,那时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俩一拍即合,决定去夜探南山。
穿上棉衣,带上手电,瞒着父母出了家门,却发现浩子已经在楼下等着我了。这小子一向胆大,看样子还有些兴奋。约摸走了半个小时,我俩来到了南山脚下,东北的凌晨寒风刺骨,虽说不是伸手不见五指,但不借助手电,恐怕什么也看不清楚。
我俩自小在山上玩耍,轻车熟路,知道山东面有一条上山的捷径,清理了一下枯枝,便开始爬山。
说是爬山,但山路近乎于平缓,少年人体力又好,不到二十分钟,就爬到了山中的一处平地。这南山东西走向,共有四座山头,白天看起来倒没什么,可在这黑夜里用手电晃去,却显得分外阴森,那寒风吹动的树林里,仿佛随时会跑出吃人的凶兽一般。
我俩虽然胆子都不算小,但心里还是有些发毛。可来都来了,哪有再回去的道理,便继续沿着小路朝深处走去。走了一会,借助手电,隐隐约约看到不远处的路中央,有一个小土堆,看样子不大,也就一米高。
等到走到眼前,不由得一身冷汗。这分明就是一座坟!我有些害怕,想要下山,可浩子却不同意,捡起一块石头朝坟上就砸了过去,一边嘟囔着‘谁这么缺德把坟修在路中间’之类的话。
我那时虽然懂得不是很多,却也知道死者为大的道理,连忙拦住他,劝他下山。可浩子却直意要走下去,还说我胆子太小。没奈何,只好陪他继续走下去,可那座忽然出现在路中央的野坟,却一直让我心里不大舒服。毕竟,我上次来的时候,这里可是什么都没有。更何况,这把坟修在路中间,是冲了路煞,这点基本的风水常识,连我这个孩子都看了出来,修坟的人不可能不知道。
眼看一座山头就要走完,只见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土地,一座白色的高大建筑映入视线。我知道那是苏军烈士陵园,日俄曾多次在此地进行过战争。残破的纪念碑似乎在寒风中诉说着战乱的往事,仿佛在百年之后仍能听到士兵们的悲鸣。
待我们走到纪念碑下,却看到极其诡异的一幕:一双黑色的老式皮鞋呈外八字形整齐地摆放在最高的台阶上!
看着这诡异至极的场景,我也只能用恶作剧来安慰自己。此时距离我们上山已经过了将近一个小时,接连出现的怪事如同某种信号,预示着前方会有莫大的危险。
正在我们犹豫着要不要原路返回时,一阵沙沙的脚步声从树林中传来,我们警惕地望向树林,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从树林中出来的,竟然是一条土狗。当然,在狗绳子的另一端,还有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
男人面无表情,看到我们也没有感到丝毫惊讶。似乎凌晨三点多在寒风中散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扯了扯浩子,他也明白我的意思,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中年男人却开口了。
‘小伙子,你们是本地人么?’中年男人问道。
出于礼貌,我回答了他,并表明我们在这山下不远处住,已经有十几年了,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不想中年男人听了,却淡淡一笑,说了一句‘十几年啊,那还真是有点短。’
说罢,中年男人便把狗拴在树上,自己来到一旁,似乎是要晨练。 说来也怪,那狗出奇地乖巧,不叫不不动,任由那男人栓在树上 。
男人背对着我们,望着月亮,以一种极其扭曲的姿态站立着,并不时做出一些常人无法做到的动作,似乎是在吐纳。
这时,一向胆大的浩子竟然面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跟我说:‘老王,你就没感觉有些不对劲?’
我点了点头,浩子又悄悄说道:‘这三九天,咱们俩大小伙子穿着棉袄都冻得像狗一样,他穿得那么单薄,就不冷么?还有,我怎么从来都不记得纪念碑边上有片小树林?’
这一下我俩全毛了,再看向那男人时,却发现连人带狗早已不见了踪影。这下山的路只有一条,这么黑的天,就算是我们这个年纪。也要走上二十分钟,可这中年人竟然一转眼的功夫就没了身影!
‘老王,你说他该不会是那啥吧?’浩子哆哆嗦嗦,始终也没敢把那个字说出来。
我示意他不要慌,尝试着沿着原路返回。毕竟这地方我哥俩熟得不能再熟。果然,沿着纪念碑,我们找到了来时的路,周围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心也落下了一半。一路无言,此时的我只想快点回家,喝一碗热腾腾的姜汤。
可是走着走着,我却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劲。这来时的路只需要十多分钟就能走到山下,可眼看着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依然看不到头。两边的景物依然还是那么熟悉,甚至路边的每一棵树都似曾相识。
我们又继续走了半小时,却依然看不到头。风吹过树林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桀桀的阴笑,在嘲笑着我们。终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三个字,鬼,打,墙!
一瞬间恐惧和绝望涌上心头,从小就听老人们说起鬼打墙的可怕,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老师晚上骑自行车回家,却发现回家的路变得无比漫长,最后累得精疲力尽,昏睡在路边,第二天起来,发现自己竟然在原地转了一晚上,一摸口袋里,竟然塞满了纸钱!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浩子,并告诉他害怕是没有用的,但继续走下去恐怕也只有累死这一个结果,于是就在路边找个一块石板,打算坐到天亮鸡鸣。此时已经接近五点,这山上又有人家,只要等到天亮,就一定能走出去。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数声鸡鸣划破了夜空,天空也泛起了鱼肚白。眼前的景物仿佛都变得清晰了起来,我们已经能依稀看到山下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
再也顾不了许多,我和浩子连滚带爬地赶到了山下,来往货车排出的尾气在此时呼吸起来,确实那么的安心。我知道,我们得救了。
短暂的欣喜后,我发现这里并不是我们上山来的路,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急忙跑过去向一位赶集的老者询问,才知道这里根本不是南山小区,而是绿苑小区!
乖乖,怪不得这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还走不出来,原来我们不知不觉间翻越了四座山头,来到了南山的另一侧!!!
惊魂未定的我们连忙打车回到了家,可不管怎么说,家里的大人们都认为我俩是去网吧包夜而编造的故事。
在大人的陪同下,我再次来到了山上,却发现那条路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野坟,而烈士陵园旁,也从来没有过小树林!
联想到浩子在坟前的过分举动,那双黑色皮鞋,以及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我似乎想通了什么,也终于明白了那句,‘十几年啊,还真是有点短。’的含义。
之后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但却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尊重逝者。”
说完故事,先生打了个哈欠,却发现身边的青年早已鼾声响起。先生摇了摇头,也很快进入了梦乡。
今夜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先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北辰子王宥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