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

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_第1张图片
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_第2张图片

这是电影的开头—

一个很常见,但又很新颖,很能瞬间把观众带入电影情绪的一个开头。

镜头先从黑板上的三句英文落笔—— it is/wa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我的理解:这三句话,可以说电影的第一个基调,是一个开始。

镜头再缓缓落下,于是第一个人物出场。女主角 陈念出现在荧幕之上

(她带着学生们朗读,朗读)

镜头开始切换—是陈念的笑,她对着人

此时男主角出场—他对着笑

此时的他们是2015的模样

(电影在此先揭示了结局)观影人一开始并不知情的,此处用的手法—— 先扬后抑  电影化的叙事手法

我觉得是一种很舒服的叙述方式

我很喜欢,但无法表明。

接着镜头切换

先是一段文字,关于主题— 校园欺凌

荧幕一消融

镜头开始切换

故事的铺垫开始

2011年 右下边出现时间地点 2011年安桥市弘耀复读中心(这个地点选择的用意 我认为选择校园欺凌,那人物的心理状态是很大一个原因,复读中心,可以把很多的人性问题显露出来,不会很突兀,反而是适合本电影基调选择的)

镜头画面:高考环境折射,高三学生状态描绘,算是大场景特写

然后镜头开始缩小到女主角陈念身上(之前应该是她和胡小蝶搬牛奶的镜头的,放满完整的牛奶的黄色塑料箱里被胡小蝶扔进了一个她喝完的残缺了的纸盖的牛奶瓶,这是铺垫)

她带着耳机,耳机里的内容有意放大——大概就是“世界弱肉强食”

接着 胡小蝶跳楼事件发生,

陈念的反应特写镜头一直往前拉

她最后帮胡小蝶盖上衣服

中间描述周围人反应的是

一连串微信消息轰炸

教学楼大特写镜头

速度很快,渲染了紧张气氛,透出的人性中吃瓜的情绪

最后很巧妙,手机照像框放大

对准陈念的脸

快门声一咔擦

故事铺垫结束(这一段拍摄很经典,完全符合电影描绘的方法  一个俯拍的手机拍照框对应之前陈念的仰视视角,之前一栋楼的人海对应陈念单人的走向前为小蝶盖衣服 这是个体和群体的对抗 整个这一画面是人和建筑的很好融合,准确表达了当时的氛围)

多张高中模样的合照一一闪过

出现电影标题《少年的你》

人物故事正式开始。

(电影标题的特写处理很和主题基调对接)

故事的开头

由陈念被叫入老师办公室谈话开始

与此同时,这也成为了陈念成为下一个被欺凌对象的理由

其中的拍摄

关于对反派人物的刻画

细细看起来确实如同其他影评所说的那样

只是符号化的人物,没有很深入让反派的坏立体起来(但考虑到这只是开头,先要给人物一个大致轮廓后面才能深入,但后来证明,其实深入的确实是不够的)

关于画面处理

光线的运用,红色墨水连接两个不同但又相似的经历,此处是利用了墨水的反光,镜头推进,就很自然的切换到下一个画面

镜头虚实,在班主任和陈念谈话知识,和办公室和警察的交流画面时

刻意模糊的镜头,只突出某一个画面

目的

一个是突出老师和陈念之间的距离,虽说老师保证:不要怕欺凌,有老师关心你,保护你的。但模糊掉的部分表面 陈念对老师是不信任的,隔阂依然是存在的

另一个是突出阶层吧,表明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上,警方掌握主动权,而陈念却什么也无法掌握,就连自己也把握不了— 镜头的艺术,想表达的是无奈与迷惘,此时应该也带有导演自己的情绪,对刻意分割了的权利的批判。

故事开始发展。

这里情节有多条线

一是陈念被欺凌的程度步步加深

一是陈念与小北的初识 了解 依赖

一是警方对事件的步步深入调查

后两者可以说是被动的,都由欺凌事件的深入而带动深入

而其中陈念与小北的相处其实也有其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

触及到发展,要好好说的其实就是情节本身了

我自己看其实两遍没太注意到剧情,这是我赏析的弱项吧,敏感性也不够

先说一说我看到的

我很喜欢这中间导演拍摄人物感情的手法

多个特写镜头,把人物情绪放大化 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蒙太奇的手法 陈念和小北的人生交替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是立志考全国最好大学的好学生

一个是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小混混

突出主角间的差异,蒙太奇的手法其实我觉得是最好的选择

对视觉的冲击力很强

仔细看的话,内中细节对心灵的冲击力也很强

比如宣誓的责任感,在牌局里的斗殴—给人感觉就是随意迷乱的放纵呀

还有两人感情升温,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三件事

但镜头来回交替,拉长了感情线,拉长了时间一般,其实就会显得这段感情的生成是缓缓地,不生硬的,很自然就从相处中培育出来的

演员的演技不用说了(对于这个我其实也是业余的)

他们演的情绪是饱满的,有张力

能忍,一定会给观众一种压抑感;能爆发,一定会给观众一种畅快感

但如果再挑,其实四字弟弟的台词功底可听得出是还没那么深厚的,说出来还是略有尴尬

接下来讲到情节本身

本身电影就带有原罪的

原著小说就带有融梗的嫌疑

然后剧本改编的话

我个人是觉得主题还是很突出的

因为很多周边的情节是由欺凌事件延发的

不管说是两人的感情 还是高考的勾画

中心一定是突出欺凌事件的

两人的感情的叙说,实际就是为电影增加人性的色彩呀,同时此叙说也承担有少年成长的任务的---在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独属少年的意气,独属于他们的烦恼和挑战,独属于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高考的勾画 这是校园的背景呀,这是欺凌事件的社会背景呀

仔细体会高考就是个大笼子,很多事情的缘由就是在大笼子里形成的

不是为了刻画高考而拍摄

他只是一个缩影罢了

但再怎么说,剧本也是没那么完美的

在刻画欺凌本身上,其实还是没有做够

拿反派人物的刻画来说(之前也说过)

在探索欺凌者背后的原因时做得不够深入

关于家庭,关于本身心理状态

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让观众很深刻地体会到

原来是家庭中的这样的教育让魏莱这样咄咄逼人

原来她自己心理是这样的状态

电影刻画的不能说简单吧,是很简短,没有很强的刺中性

可是于我而言,关于这一点,我能体谅

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剧本和拍摄很难是面面俱到的

(之前看豆瓣其他影评)发现曾国祥导演可能是有很大野心的(其实仔细回想电影也可发现)

他想把校园欺凌,少年成长和中国式高考全都很好的展现出来

但其实每每想面面俱到时,往往会降低某一项的质量

关于高考,描绘得真的是很真实了,基调,细节,几乎是1:1还原的

但就本身的主题而言,因为其他方面的完善,可能没有很大篇幅来更加深入去展现

很明显的片段和某些画面含蓄的展示其实是制作团队最大的努力了

比如说,停放魏莱尸体的停尸间内,魏莱父亲无声的转头

深夜街头背起烂醉的父亲的女三的背影

小渺纹眉的短片段

是不是都可以说是探索欺凌背后的展示呢

镜头语言表达的很含蓄,有些东西我觉得就应是留给观众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的,导演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通过明显的镜头展现出来(这样电影的深度就没有了)

关于高潮

魏莱死后 高考来临 嫌疑审判

所有事情发展到高潮开始展现事件反转

这里最有看点的其实就是反转

但关于反转

我看得其实没有那么刺激

可能是后面蒙太奇跳转

镜头转的太快,我还没反应过来

可能是我觉得原因来的有点莫名奇妙

可能有很多原因吧

(我发现我对剧情真的没什么要求/(ㄒoㄒ)/~~)

我看到的是陈念和小北的执念(想肩并肩走出去,想赢的决心)

我看到的是电影手法处理的细节

陈念从家里出发框架永远是大楼里一个小框架

陈念走在路上,脸部特写转换为 身后小雏菊的特写

每每看到这些我就觉得这才是电影

很多可以明说的东西就是要用镜头展现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最后结局

很深刻的一段肯定是探监室那段无声的画面

两人中间的镜子真的是很好的艺术工具

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_第3张图片


反映的对方的画面就让人在无声中感受到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而且演员的情绪转换很自然 层次性很明显

还有一段 在警车上的对话

光线—我不知道那一缕柔光打在脸上用意如何(我也很想知道)

看到最后才发现两人并不在一辆车上

回想起来 发现这展示的就是默契吧

回看整部电影,感觉

一切没有如果

这就是很宝贵的相遇。

故事的最后 即为警车在交叉路口分离

那是短暂的分离.....

演员表闪过后

电影仿佛又回到最初

依然是那一片乐园

单看这一段其实这个前后呼应很多余的

但最后发现

可能开头的乐园一段是为了给重新相遇的相视一笑做铺垫

最后的乐园一段是为了连接他们最初的联系—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

(so我感觉对于电影大方面,它真的显得很多余,但为小片段而处理的片段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说之后再有机会改进,会不会换一种方式会让观影者感到更加流畅自然,对于整部电影,会显得更加有机融合一点呢?)

影片到这里真的结束了。

————————————————————————

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就我个人很关注演技的第一感觉和电影手法的处理方式上,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选角和拍摄方式做的都很优秀

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_第4张图片


但由于带有原罪,由于审核问题,由于创作局限的无奈

本部影片有很多不足之处

但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完美的

我们要的是不断完善

少年需要成长,电影也需要

少年拥有青春时最肆无忌惮的意气风发

电影也有权利拥有对每一次新想法的大胆尝试

为本部电影点赞!

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_第5张图片


——————————————————————————

最后祝语:

希望导演之后的电影拥有新的惊喜

希望中国所有电影以后能不用带有原罪出生

然后能真正拥有一部百分百完美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影刻画成《少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