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观看混沌大学公开课之后,本想从个人商业模式角度拟写一篇第一性原理的文章,但对于课程内容还有许多地方理解不足,于是就进入混沌大学的APP开始学习李善友教授的课程。第一部分谈到了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定义: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类大脑的机制是凡是可以不动脑就不会去动脑。当一项技能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就再也没有什么进步了。
我现在打字速度在二十年前达到“平均水平”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升过,但是只要在百度上一搜就会发现很多快速打字的技巧自己并不具备,仍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但是自己就一直低水平重复多年。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太多,在我们的阅读、学习、工作、运动中可能早就陷入了这样低水平“自动化”之中。
所以,没有刻意练习,简单的重复没有任何意义,一不小心就变成在舒适区里炫技的猴子。
怎么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方法:1.创建模型 2.刻意练习 3.及时反馈
一、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低手看信息,高手看套路)
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本质差别,并不在于所掌握技能的娴熟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婚姻专家能够通过15分钟看准一对夫妻未来是否幸福,不是靠经验,而是判断是否存在一方鄙视对方的现象。
专业和业余足球队的区别在于,他们在应对不同情况时是否有已经反复练习过的“套路”。
优秀的营销广告总是不过多夸赞自己的产品,而是走心的触动你。
把工作做好不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是你知道上级想要什么,让后给他超过预期的东西。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里提到: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
查理芒格称这样的方法论为——思维模型。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就是发现或者创建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型,找到事物的“套路”。
二、反复练习
成功 = 核心算法(套路)* 大量重复的动作
英国音乐学院在练习相应曲目时,要求学生会把曲目划分成若干小节分别练习,标准就是不能听出这是哪一个曲目。
美国高水平橄榄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比赛,99%的时间在练习基本功。而中国足球曾经"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毁掉了球员的基本功。
刻意练习,就是对模型、基本功的专项训练。
例如:练习吉他,在初期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爬格子、练指法,而不是尝试着去跛脚的弹奏一首曲子满足自己的“快感”。
学习,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一种“看电影”式的麻木浏览,而是在过程中去探寻这些理论的模型是什么,反复思考可以对自己又什么作用,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写出来或者讲出来教会别人。教才是最好的学。
三、及时反馈
世界级体育明星的运动素质远高于其教练,为什么还要请教练呢?——获得即时反馈。
人在全身投入一个场景时,很难再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教练的作用就是及时反馈,指出哪些地方有错误,那些地方需要调整。
李叫兽的“套路”练习方法
李叫兽(李靖)是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他是一个理论控,他认为:
1.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道理?
2.反复思考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它哪5个现象?
3.我的那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找到套路不是终点,而是要把这个套路内化到你的脑子里去
我的评论:
一、决定成败的不是努力,是选择
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而刻意练习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到底学习什么、练习什么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生的一大悲哀是耗尽一生到达的远方却不是自己所期。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之上显得随意,刻意练习也是一个需要反复追问自己到底如何选择的过程。
二、拥抱不舒适,自律不行就它律
回头望一望自己能够发现的成长,都是在不适中产生的进步。
是在区块链领域里那些绞尽脑汁的焦虑;在踢球中是场外练习了多少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在练习吉他过程中,是基本功爬格子练习,或者一直重复练习最难的节拍。
但是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舒适,回望这半年自己仍有许多时候蜷缩在舒适区里。
原则里讲痛苦+反思=进步,刻意练习讲要让自己呆在不舒适区里学习,笑来专栏里谈到活在未来。这些所有关乎成长的论述都指向了不舒适,拥抱不舒适可能是提高个人成长速度的最好方法。
拥抱不舒适需要的是强大的自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自律精神。从生活中的现象反思:为什么在工作日你可以基本做到早起,但是在周末却总是败给被窝?
我先原因是你害怕因为迟到而违反制度、受到负面评价、产生经济损失、影响团队氛围。
那么与其加强自律,还不如制定一些“它律”措施,让你在违反承诺时会受到惩处、心里的愧疚、负面的评价,但当你持续完成时会获得持续的成长。现在的“不出局”、“跑步群”等等都有类似的措施。如果难以自律,倒不如借助外部力量、制度约束和群体效应来提高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