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电梯口的吧台

我们单位楼下一层有一个吧台,我们每次乘坐电梯上楼的时候都会经过它。很早以前,这个地方是为了满足大家工作间隙休闲的需要,特地设置的。最开始这里是一个咖啡吧,当时为了与技术部门的工程文化相契合,将其命名为IF吧。

如果是在美国电影里,或者在诸如谷歌这类互联网企业的报道里,大家应该会对这个名字大加赞赏,并将其与有趣、好玩、轻松等这类字眼关联起来吧。然而,这种氛围在我们这里似乎有点不一样,或者说好景不长。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为了便于经营和管理,这个吧台是承包出去的,这和我们楼里设置的小卖部、理发室等等都是一样的,所以没什么特别。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经过那个吧台,只能隐约记得吧台上面的咖啡机,一些黑黑的咖啡豆,以及一个不怎么专业的女孩儿,然而对咖啡的品种以及价格完全没什么印象。

慢慢地,这种印象越来越淡了。以至于后来终于发现,IF咖啡吧门可罗雀,生意惨淡,没有办法,只能关门大吉。毕竟是承包给别人的,亏本的买卖做不久

后来,这里又卖过水果,卖过零食,但是生意都做不久,按说几千人的单位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这个结果让我非常费解。再后来,吧台交给单位的餐饮公司管理,因此经常能看见一些身穿白大褂、头戴白帽、长相粗犷的师傅在那里叫卖,无非还是水果之类的东西。而且,我看得出,“店长”大厨每次都心不在焉,估计是身在吧台心在厨房吧,那顶大锅和熊熊大火才属于他。

最后,再也不见白大褂了,这种生意没再做下去了。所以,三心二意的生意做不久

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这里需求不足吗?还是经营不善呢?

我们单位几千人,应该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虽然有食堂,有小卖部,但是对于几千人的单位,而且吧台占据着最佳的地理位置,不应该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

是否经营上有问题呢?经营上的问题分两种:一种是经营策略有误,一种是经营的品类不对。对于如此巨大的需求,不用太高明的经营策略,应该不愁生意。所以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经营的品类上,如果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持续经营,只能越做越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单位有两个小卖部,都提供了最基本的饮料、水果供应,所以如果没什么特色,在吧台这个地方仅仅只卖水果和饮料显然是不明智的。咖啡呢?首先,它不是星巴克,也不是COSTA,大家在这里完全看不出咖啡的名堂和特色,很难在这里享受闲暇时光。即便打磨咖啡的小妹比食堂粗犷的厨子相对养眼,但是那种漫不经心的服务态度也让人没了享受咖啡的心情。

现在,我们还是会每天经过这个吧台,但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吧台前面消费的人非常多,特别是早上上班高峰期的时候。因为,早上经常会有有意或无意踩点来到单位的同事,这个时候食堂要么没饭了,要么排队人太多,所以在这里如果能买到一杯钟意的豆浆,简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不仅如此,豆浆有黑芝麻、黄豆、黑豆、红豆等多种品类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比如我白头发多,我喜欢喝黑芝麻的。虽然,这里经营的是一个中年大叔,但是他语气平和,做事也认真,而且细致,每天都会提前把豆浆都打磨好,放到一个大泡沫盒里保温起来,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喝上一杯热豆浆。而且,他还在付款机上贴了付款二维码,如果有哪个同事刚好员工卡也忘记带的话,别怕,可以微信扫一扫。

慢慢地,这个吧台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喜欢早上在这里喝豆浆,偶尔在这里再买一些水果或者饮料。于是,吧台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也就一直做了下来。

所以,生意真的需要好好经营,有时候以为是需求出了问题,而其实问题更可能是出现在供应上,这供应不仅包括产品的供应,更包括经营思路上的供应。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以为其他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但是就是没把问题定位到自己身上。在方向的选择上更加重要,在我们单位吧台的这个小事件里,“选择比努力重要”的正确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走出单位的小吧台,放眼我们国内,目前国家经济一直不景气,GDP增长率不断下滑,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都说是需求的问题,可是我们有14亿的人口啊,2000人的单位都能挖掘出大家喝豆浆的需求来,14亿人口里必然有大量我们需要解决的需求。所以,归根结底,这都是供应的问题,如果只能供应差的产品和差的服务,则大家只能用脚投票,这间接地抑制了人们的需求。

所有这些,与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思路非常有关,除了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思想的供应也很重要,而这,或许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理念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位电梯口的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