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可控的第三者

今天收到了前几天买的小物件,我把它赋予了一个重要的使命(误),作为可控的第三者。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提到一个故事:高音歌王帕瓦罗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癖好:每次演出前,必定要去后台找钉子。如找到一枚生锈的弯钉子,他就大喜过望,演出也会很出彩;如一枚钉子都找不到,他会很郁闷。 帕瓦罗蒂的钉子,我称之为“可控的第三者”。

紧张,即失控,是你觉得,所处的环境自己掌控不了。这时,身边若有一个可控第三者,掌控感就可以部分恢复了。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时,很多人会特别紧张,紧张到不能正常做事乃至不能好好说话。怎么对付这种紧张?一个很容易奏效的办法是,给你与外界间添加一个你可以掌控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

在近几次的会谈中,自觉自己经常出现反抗(焦躁:类警报的情绪)。在谈话中,大脑几乎所有的带宽都因为愤怒被用于处理与外界的对抗行为和情绪中。而在处理文字、语音等延迟交流中,因为审视自己的言行而使得有带宽根据反馈进行修正。

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而认知的部分(B)是分不同层次的:

最深层次的叫我们的「核心信念」,它是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形成的对自我、他人及世界的一定看法和假设,它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而且我们往往难以清晰地表达,甚至在不通过专业的帮助下自己是难以觉察的。我们会认为这些信念是绝对真实和正确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中间层次的叫「中间信念」,它包括三个成分:态度、规则和假设。

下一层叫「自动思维」,这是人们面对一个情景时,产生的一些快速的评价思维,它们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是自动闪现,而且经常是迅速而简短的,以至于我们如果不去及时觉察,它就被遗忘了,剩下我们觉察到的就只是消极的情绪和反应。


情绪和可控的第三者_第1张图片

「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是更加深层的信念,在短期内无法修正时,先通过“可控的第三者”在非理性的「自动思维」导致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时候,去发现它、改变它。

建立在看到“可控的第三者”时触发自省模式的反应,并观察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我在想什么?我在做什么?是什么导致我这么想?是什么导致我这么做?如果是别人(某人)处于相同的情景下会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可控的第三者,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孤独的想象世界,而进入现实世界前的一个过渡态,通过控制一个过渡性客体而初步形成对外界的掌控感,并出发某种心理暗示。

题外话:  “‘驯服’是什么?狐狸说,就是‘建立联系’。在此之前,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互不需要的。在我驯服你之前,你和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没什么不同。可是当我驯服了你,我们对彼此来说,互相需要,互为唯一。——“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花变得那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和可控的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