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MBA的课程只是抽个时间上课,毕业混个文凭,顺带扩大一下自己的人脉圈子而已。
其实我也曾一度这么认为,一举三得,主要还是结识人脉,顺便提升一下自己,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这个脑子并不灵光的姑娘,两年备战,终于考入了离家步行只有十几分钟的长安大学。(它不是三本,也不是野鸡大学,是个低调有内涵的211大学,公路专业比工商经济等商科专业更响当当)。
今天是第一节经济法的课,我都没敢中途上厕所,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
比如,一个要去上班的人,刚出门突然由于某种自身疾病意外倒下,可不可以鉴定这是工伤?
一对夫妻捐出一个受精卵,让另一女性帮其代孕,最后并未按事先约定履行,双方都想要孩子,那最终孩子的归属权属于谁?
老师所举的一个个案例。正是我们普通人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也许是你身边的人,或者是你朋友的朋友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法律依据?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你是一名法官或者律师,如何去判案,如何去为自己的辩护人去辩护?
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发散性思维,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内心渴望的一种教育模式。而非简单的照本宣科,也非新瓶换旧药,如此,恐怕我们的创造力会永远躲在一隅独自伤神。
关于法律的定义,老师死抠字眼,咬文嚼字。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总称。
什么是制定?什么是认可?
制作之后定下来,认为可以……某位同学低声应道,全班哄堂大笑。
制定,是需要通过多方立法机构最终确定下来的规则,老师引申出中国与英美国家制度及司法的差异。
认可,是对某些既定的习惯、教义、礼仪赋予以法律效力,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事情,立法机关如何去界定。
围绕这俩个词,老师整整解释了半个小时。
我开始思索,上这个研究生的课程的动机是什么?
以前以为只是去听听,听完后大家各忙各的,有需要时大家互通有无,可是今天我却反复自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MBA?为什么要选择研究生的课程?
正如老师所说,如果这一堂课,有一个知识点能引起你们的兴趣和欲望去深度思考和挖掘,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那么这堂课没白上。
这三年的课程其实就实际数量并不多,但如果把每门课深究下去,恐怕并非浅尝辄止就可以完成。
1.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组织行为学认为,不同的认知决定不同的行为。
人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层次。
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构建相对正确的“三观”,才能降低我们在人生众多抉择出错的概率。比如,面对婚姻的选择,人品、性格、家庭、职业……,你会选择把哪一个排在第一位?如何去排列,各个因素所占比重如何?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何找到那个藏在你内心的小孩,如何去抚慰他受伤的心,去陪着他成长,如何去消除摆脱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良影响。
2.建立相对健全的知识体系。
组织行为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这些学科看似是围绕工商管理这个大专业展开,其实究其每个学科都是一门很大的学科,很深的学问,比如组织行为学研究企业中人与人间,人与组织间如何沟通,如何去实现绩效最大化的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自媒体时代,学习写作,如何系统性输入并有效输出,关于时间管理或者解决拖延症的方法等等。
3.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
比如用经济法所学的法律依据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举个例子,关于借贷关系的诉讼时效是两年,如果期间遇到借钱不还的问题,两年之内并未起诉就可能会面临无法再通过法律讨回的现实。
再如,财务四大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表,如何利用这四大报表去给企业估值,去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利用现金流量表来衡量自己家庭财务状况,如何去投资和理财,这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从未涉及过的学科和行业,所谓技多不压身,懂点财务知识对于我们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总会是有益处的。
这是一堂生动的经济法课给我的一些启示,至于有同学提到,作为注册会计师的六大课之一,究竟难度有多大,其实我想说,如果你潜心去学习,去研究,去专注,并会利用这些课程活学活用,我觉得这个证书应该是水到渠成后的附加值。只是你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而已。就像你想变得有钱,就先要改变自己的穷人思维,去学习理财的知识,去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财富的积累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用一颗不浮躁的心去“咬文嚼字"。也希望每个人都“学有所获”。
PS:我发现,我们班这些比我努力的同学比我更有才华,所以该去忙了。
任美尼:目前就读长安大学工商管理,三十岁晋升宝妈,愿心停靠在二十岁那年兵荒马乱的岁月。曾游历美国,台湾,港澳和中国各地,带着游子的心过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