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间商赚差价,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广告语,逐渐成为了一句流行语。
见不得别人赚自己的钱,这句流行的广告语所迎合的,正是这样一种奇葩又扭曲的心理。
别人吹吹也就算了,因为那是营销话术和策略。
但假如你真的信以为真,不想让别人多赚一分钱,这样不正的三观,恐怕回头吃亏的还是自己。
正确的三观,是对别人赚你钱这事要喜闻乐见,高兴才对。
当然,你也不是慈善家白给人送钱。而是你在必要的时候,花钱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节约自己的成本和时间。
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逻辑。
电商助农,买家却要拼人品?如果是在以往,春天是各类果蔬的热销季,但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全国多地农户陷入困境。
菠萝、橙子、苹果,曾经被广泛P图合成的那个“滞销大爷”代言的各种水果,这回可能是真的滞销了。
虽然疫情尚未完全解除,但消费者对水果的需求一直都在。
面对这种情况,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电商助农”的措施,直接把援手伸向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们把滞销的农产品直接“上线”,然后送达消费者手中。
这个模式可以说是利用网络的便利优势,绕过了“中间商”,直接解决了农产品供给方源头和消费者终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看起来是非常好的助农措施,还免得让中间商赚取了差价,但问题随之而来。
网友晒了一篇文章,“说到助农水果,我不信有人比我惨”,收到草莓有四十多个发黑腐烂。买了另外一家草莓,品相还好,但买的是 3 斤,实际收到的不到两斤。
其他网友也纷纷贴出自己购买助农水果踩到的雷,可以看到令人失望的不在少数,更有网友调侃“买助农商品就是在拼人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我们有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却还是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间商是一个专业化的分工环节,它并不是通常被认为的简单赚个差价那么简单。
负责种植采摘的果农们对于种植技术很有经验,作为“吃货”的消费者们对于挑选水果很有讲究。
消费者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需求,水果的种类、品相、价格、包装,是自己吃还是送人,是立刻就吃还是会放一放再吃,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我们在线下水果店,或者是超市看到的那些水果农产品,都是经过筛选的“等级货”,筛选率从10%-50%不等。
而我们看到那些积压的大量水果,都是“统货”。而所谓“统货”,就是指不分质量、规格、品级,按统一价格出售的商品。
忙碌于田间地头的农户当然也知道水果是要分级的,但那都是原来分级卖给中间批发商的,他们会按照不同的等级给不同的价格。
现在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一方面不知道消费者具体需要的等级,另一方面也估计是从来没有大量处理零散订单的经验。
加上价格都是统一的低价,也没有动力去做仔细的分级零售。
所以如果我们是以低价买来的助农水果,那基本上发的就是那些没有经过等级筛选的“统货”。
而如果是经销商去进货的话,这其中很多不合格品会被扔掉或者进罐头厂。
平时的经销商、批发商,看上去是赚了差价的中间商。但他们一手寻找农户的供给资源,分级购入;另外一手则需要寻找出货渠道,给对应等级的产品寻找对应的客户。
更不用说水果这些容易损坏、变质的产品,在物流运输上需要更强的专业性,也需要更大规模的集中运输来平摊成本。
所以,看上去仅仅是买和卖、农户和“吃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实远远不止如此,远没有那么简单。
分工有合作,术业有专攻,这也就是中间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最终受益的其实还是消费者!很多人不喜欢中间商,认为中间商赚的是一个不该赚取、可以节省的“差价”,这其实是一个误会。
实际上,我们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我们需要的中间商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你要吃饭,我们可以用各种 APP 看下点评,下订单或者叫外卖,中间商。
你要住宿,同样也可以使用各种 APP,中间商。
你要租房、买房、卖房,我们需要中介帮忙跑腿,中间商。
你要装修房子,其实装修公司就是个中介,外加一点品牌和信誉背书,中间商。
你要学习了,罗振宇,中间商;你要了解财经知识了,功夫财经,中间商。
这些实际上都是中间商,都在赚着信息不对称的差价。
他们赚的这个差价,跟水果经销商赚差价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但他们并不是在阻碍信息的传递,并不是在简单的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
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分类信息,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传递质量,帮助我们筛选和匹配信息,有效节约了各方的成本和时间。
所以,只要不是骗子,合格的中间商赚取个差价,名正言顺天经地义。
在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中间商也会越来越多。
允许中间商赚差价,给中间商机会,其实也是给自己机会,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至于水果,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价格高的就是质量好的,不要贪小便宜吃的不爽,心情也不爽。热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