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思维有哪些——《我在阿里做运营》第二章感悟

看完了第一章,我接下来看第二章:《运营思维》。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打杂的,在细节当中培养思维。

思维的重要性表现在:(1)可以低成本学到新知识,还能迁移一些模型和经验到全新项目中。(2)思维可以让自己更加有底气。在碰到棘手的陌生的问题时,不会乱阵脚,就算不能马上想到解决方案,也能慢慢抽丝剥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3)如果要往管理层或知识变现者方向走,必须拥有思维,然后把思维提炼出来,传授给下属或学生。


本书作者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四大通用运营思维方式:流程化思维、精细化思维、杠杆化思维、生态化思维。

四大通用运营思维方式(细讲)

1.流程化思维:

一个成熟的运营人员拿到任务时,会去梳理它的全流程,把大问题拆分为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流程化思维方式,一是体现在当前问题的处理上,二是体现在做完当前任务之后,把经验沉淀为一个标准流程,下次遇到类似任务时可以借鉴,从而节省力气。举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把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

这种流程化思维,我们做任何一件小事都能用得上,而不只有大公司的运营才需要或者用得上!同样一件事,如果能够把它拆分成更多个关键节点,那么,对于做好这件事的把控程度可能更高一些。

2.精细化思维:

精细化思维和流程化思维紧密相连。

举例:阿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618”年中大促活动)的一个banner(横幅),这里面有一个悬浮按钮,上面的文字(“最后疯抢一小时”)。这个按钮上的文字是每个小时更换的。在活动当天最后几小时开始倒计时,给人一种紧迫感。这个小小的动作,虽然给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带来了一点麻烦,需要多做几张带有不同时间文字的banner图,并且设定好更换时间,但是,效果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当日流量可达百万、千万数量级的大型活动中,banner的点击率高1个百分点,可以让Landing Page(着陆页,也就是点击这个banner后到达的页面,通常是一个展示多种商品的会场)增加上万甚至数十万的独立用户访问量(UV)。

3.杠杆化思维:

先做好某一件事(破局点),再以此为杠杆点,“撬动”更多更好的事情发生。

阿里运营特别善于找抓手、树标杆、做showcase(俗称样板戏),这都是杠杆化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常常被用在资源匮乏时,或者工作遇到阻力的情况下。对于这种思维在工作中的运用,从事过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岗位和KA(Key Account,俗称大客户)运营岗位的人应该深有体会。

举例:

有一年,天猫要做时尚化。“时尚化”这个虚词拆解成可衡量的数据指标就是国际一线品牌入驻天猫的比例。当时天猫平台非常缺乏这类品牌,这类品牌确实难谈,他们对进驻中国的电商平台疑虑重重。

有一位KA运营人员花了近1年时间写了上百封邮件,才邀请到某国际一线化妆品品牌进驻天猫。

如果从KPI完成情况来说,可能会被人觉得太傻,毕竟花了太多时间啃这个硬骨头。但是,这位KA运营人员认定:这个品牌就是一个杠杆点(破局点)。

结果如何?该品牌入驻之后,试运营3天,交易额突破600多万元,创造天猫美妆单品的销售记录,是线下N个专柜的销售业绩总和,在业界引起轰动。之后,这位KA人员用此showcase进行商务拓展时,各大品牌相继入驻。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把这个关键品牌请进来,并不算是完成任务,它能否成为一个showcase,取决于它入驻之后的首次亮相。这和这位运营人员的努力分不开:他很负责地跟进店铺开张、商品上架、宣传预热等工作,把每个能动用的资源都争取到去为该品牌引流,而不是把工作移交给活动运营人员。

4.生态化思维:

运营工作中的大部分都不是在直接完成KPI,而是在做一个局,局做好了,KPI自然就完成了。

举例:本书作者小马鱼在淘宝卖家运营工作时,有一年的KPI是帮助卖家成长。这个命题显然不可能单凭她一个人的力量。

于是,为了赋能卖家,小马鱼为卖家链接了所有阿里生态圈(阿里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圈,里面有小二、卖家、买家等角色)里的资源,最主要的就是阿里妈妈(售卖阿里系广告,包括淘客、钻展、直通车)、淘宝达人、TP(Taobao Partner,第三方开发或代运营)、菜鸟物流等。

为了提高卖家流量,购买广告是一个必要途径。这就需要有专人来教卖家如何购买广告以及购买之后怎么让投入产出比更高等问题。最后,小马鱼联系上阿里妈妈的小二之后,他们非常愿意帮忙指导卖家。

这样一来,卖家买了广告就帮助提升了阿里妈妈同事的KPI,同时,广告带来的转化帮助提升了小马鱼的KPI。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网易严选和淘宝,在常人看来,它们俩是对立的,就是说:两者是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但是,有一天,她发现:网易严选在淘宝开店了!一方面佩服网易严选的全网战略,一方面佩服淘宝的大气。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至少当前看来,它们互相需要。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有的新的思维有哪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细讲)

公认的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

1.碎片化思维:基于地点、时间、需求的碎片化,随之而来的思考是:如何抢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如何在极短时间里让用户“看上”自己。

2.粉丝思维:得粉丝者得天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彰显品牌的价值主张?如何吸引有相同价值观的粉丝?如何激发粉丝的热情参与感?

举例:淘宝曾经在2015年举办过“一万种可劲造”地铁艺术展,也曾经在2016年开始举办造物节(继双十一之后针对90后年轻人打造的另一个节日)。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深入人心的“万能淘宝”被添加了人格化因素,成为“年轻的淘宝”、“开脑洞的淘宝”、“有趣的淘宝”、“个性化的淘宝”,同时,呼应了“淘,我喜欢”的口号。90后这一批成为消费主力军的人,正是阿里想要的一群人,淘宝也作出了一些实质性变化,90后使用淘宝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小品牌甚至个人也需要粉丝思维。曾经有互联网的大预言家Kevin Kelly曾经提过“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只要能获得1000位“认可你的价值观的、愿意为你付费的、愿意为你做口碑传播的”粉丝,找到他们并且维护好他们,你就能维持生活,至少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3.快&聚焦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快,无法同时做很多事情——因此需要聚焦:边瞄准边射击!确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响应!

马云对管理层的要求是:不做决定的老板比做错决定的老板更可怕!就算有些决策,在事后看并不是那么准确,大家也都能理解和包容——毕竟在复杂环境下做出快速判断太难。

基于阿里的“拥抱变化”之企业文化,业务经常被拆分重组。大家一开始想不通,后来惊喜地发现:每次拆分重组之后,确实有新的增长点。

如果有时候,形势容不得自己那么流程化、精细化时,就需要配合大策略作出改变。永远记住:时机比完美更重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强调:人要补强刮板,全面发展。),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理论不适用!与其花大力气治愈“顽疾”,不如聚焦在强化核心竞争力上!毕竟长板决定价值,对于短板,可以通过合作、导师、外包等方式弥补。

务必记住:不要堆砌标签,否则用户记不住!因此,请保留最有特色、最有竞争力、最有差异化、最受市场欢迎的标签,用所有力量在过程中去印证、诠释、强化它!


之前讲的甲种思维方式(流程化思维、精细化思维、杠杆化思维、生态化思维),是每个运营人都需要的,也适用于非互联网环境下的运营。互联网环境下,对运营工作提出的最大挑战,也恰恰是最容易拉开现代运营人之间的差距的两点思维(在此定义为高阶运营独有的两项思维)是:产品化思维、数据化思维。

高阶运营独有的两项思维(细讲)

当运营人员在做运营工作过程中,发现运营半径不够广、效率提不上去、做事没有含金量时,就需要产品经理帮助自己。产品和运营两个部门之间,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应该互相扶持和依靠。说得功利一些:如果没有产品经理帮助实现运营操作工具化,运营人怎么可能在履历中写入“曾经负责用户量上百万的产品”的运营经验呢?

当然,其中就涉及到运营人员和产品经理的沟通问题。运营人员不能让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等着接收自己发的需求,而是要用数据告诉他们自己有多需要某个运营工具,例如:工时会节省多少、转化率会提升多少、GMV(代指网站的成交金额,主要包括付款金额和未付款的)会提升多少等。只凭运营人员想象出的预期数据还是不能说服产品经理,他们需要看到运营人员再往前走一步做出尝试,通过实际的测试和试验(可以采用“灰度发布”——即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看到采用原先方法的A页面,一部分用户看到采用运营人员设想的新方法的B页面,如果用户对B页面没异议,就可以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页面。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在发布初期就可以发现并调整问题,以控制影响范围),得出大概结果(例:浏览深度、用户停留时长、浏览转化率(从活动页面到宝贝详情页的独立独立访客比率,反映活动页面的吸引力)、购买转化率、引导成交率、等参数是否有所提升。为了保证测试效果的准确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做几次测试)。


以上解说了一系列运营思维,那我应该怎样培养运营思维?

1.培养运营思维最快最直接的办法:进入大公司磨炼,或者是让一个在大公司待过的运营高手带着。在工作场景中实战才是不可替代的经历,任何课程和书籍都替代不了。面对目前的过剩的在线课程,首先判断主讲人是什么背景,公司所处阶段和行业是否和自己一致、内容是否适合自己!

2.暂时进不了大公司,可以从一些经典图书(例:《二八法则》、《影响力》、《金字塔》等书籍)里面获取养分,还可以经常和不同背景的同行开展“头脑风暴”,和大公司的人打交道,还可以作为专家或合作方去入驻某些平台,在和平台的运营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能感受一二。

书中还介绍了两个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锻炼运营思维的工具:分层(分层思想被广泛用于根据一个或多个指标对用户进行分层,是精细化运营的前提)和四象限(广泛用于优先级的排列,最常见的应用是对事情优先级的排序。如果四象限和工作场景结合,最常用的就是渠道的优先级分析 (例:以转化率做横轴,以流量做纵轴))。


回到一开始说的那句话:

1.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打杂的,给自己的工作赋予价值感、荣誉感,对用户和团队保持敬畏之心。同事交给你的工作,很可能是同事花费了时间、精力完成了一部分的。在初创公司里,更是要当成是自己在创业,而不是打工者。创业公司的每个用户来得更加不容易,工作和面对的用户就更加需要我们用心对待。

2.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深耕行业。时间久了容易陷入细节,难以出活儿。如果感觉自己后劲不足,就可以“仰望星空”,跳出日常琐事,关注一些诸如"竞争对手在做什么、领导发布了什么新策略、兄弟部门在做什么"之类的事,可以让我们的认知上升到新的高度,让自己考虑事情和做决定时 能够顾全大局。至于深耕行业,在对基本的运营技能熟能生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垂直行业(旅行行业、民宿行业、文创行业等)与运营工作进行技能跨界,这可能是以后发力并且做出差异化的地方。只有真正了解一个行业,了解用户,了解场景,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运营策略。千万不要做泛场景的无差别运营。

3.在局势逼自己改变之前,突破舒适圈,抢占先机,获得主动权。作为平台型公司的运营,一定要把自己的经验形成规则,交给产品部门去批量解决问题。坚持和学习,是本书作者小马鱼在阿里学到的唯一能陪着自己度过一生的本领。这个本领,可以让自己撑起一切!在很多大公司,规则、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协作习惯等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内部自成一体的。如果换一个地方完全要重新适应。

4.运营要享受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运营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限制条件特别多的事,需要自己创造条件完成任务。不要抱怨没资源、没团队、没预算!因为,如果一切都有,还要运营干嘛呢?我记得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他经常在公司里说。什么话呢?不难,要你干嘛!运营工作本来就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比谁能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因此,停止抱怨!把现有的资源用起来,在现在的底子上做得比之前好一点点,那都是进步,都是可以作为日后谈资!而不是非得要经历大风大浪!


最后,用本书作者的几句话作为文章结束语:

1.用一颗平常的心,做非凡的事!

2.时刻牢记:做一个快乐的运营人!

3.调整好心态!一个心态好的运营人,能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营思维有哪些——《我在阿里做运营》第二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