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古代背景的小说取名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写有时代感的小说,哪怕是架空小说,也力求做到“古色古香”。但是因为功力不够,总是时代感与现代感夹杂,让读者出戏。

有些地方读者觉得奇怪,是作者用的词汇确实古代就在用,而读者以为是新词汇,以为看着看着忽然被一个词拉回了现代。比如我之前看一篇唐代背景的小说,里面的古人直接称呼医生为“医生”。

一般人写古代的小说都叫“大夫”,其实这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比较口语话的说法,甚至只在部分地区使用。而用“医者”,又有点太文言化了,毕竟是用白话文在写作。有读者嫌“医生”太“现代化”,那篇小说的作者就特意说明,唐代就有了“医生”的说法。

还有些就完全是作者自己水平不够,只能在自己的句子里硬生生加入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词汇。然而又做不到完全,反而是读者好好的文字看着看着,跳出来一两个生搬硬套的“仔细你的皮”,简直只有突兀感而无时代感了。

读者不懂的地方作者可以加以解释,作者不懂的地方就只好先伤害读者再伤害作者了。我也见到一些比较折衷的做法:比如想写武侠小说的,就干脆写成黑道小说;想写宫斗小说的,就干脆写成职场小说。小说的主线和情节不变,同时少了许多穿帮的地方。

还有些小说,自己习惯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让人觉得很舒服。只要故事写得好,读者自然可以感觉到时代感。

要做到全书达到时代感的风格很难,毕竟不是用的生活化的语言。但一旦成功,也是小说的特点,所以还是有很多作者朝这个方向努力。包括我自己。不敢说全文都怎样流畅,但我想,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一下的,比如说取名。

就算通篇用大白话写的时代小说,取名上也不得不考虑时代感。

因为民国以前,平辈之间都以字相称,所以《探·情》里每个人物都是有字的。

又因为古人按辈排名与字,因此一个家族亲或堂兄弟之间的名和字都有着同样的部首,比如苏轼苏辙,分别字子瞻子仰。“轼”“辙”同部首,“瞻”“仰”近意思,虽不同部首但字都以“子”开头。又比如《红楼梦》里的“文”“王”“草”。

讲究一点的人家,女孩子也是要按辈分取名的。比如宁荣二府,文字辈有贾敬、贾赦、贾政,黛玉的妈妈和他们同辈,叫作贾敏。

所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说到宝玉那一辈四个春的名字就说了,因为元春生在正月初一,特意没有按辈分取名。而后来生的三个女儿,就按照元春的“春”字排了。为什么不按“元”字排呢,大约因为没有元春那样的生辰,不敢用这么大的字吧。

其实明以前还是会有“大”的名字的,比如王羲之女儿王神爱,比如萧太后萧观音,我记得还有个女孩子叫邓猛女的。明开始大约礼教严格了,大家的性格也是越来越内敛了,就开始叫比较朴素的名字。大约也有怕名字太大养不活?

当然也有些不走寻常路的,但兄弟之间的名字还是要一眼可以看出来。比如在《案藏杀机》里我就看到,清朝的方拱乾,给儿子们取名按照“文头武尾”,即名的第一个字以一点一横开始,和“文”字一样,第二个字以钩结尾,和“武”字一样。六个儿子分别叫方玄成、方亨咸、方育盛、方膏茂、方章钺、方奕箴。放在一起看,也是整整齐齐的。

我就玩不出这么多花样,注意到单字部首相同,双字第一个字部首相同,名与字之间又有联系,就觉得可以了。

比如王素君,她的名是若。她哥哥王蒲,字素恒。堂兄素杭,名苇。都是草字辈,字以“素”开头。兰若香草对应君子,蒲苇坚韧对应恒心,都还过关。一苇杭之更是省事,我打算下一篇小说写一个人名“苇”,字“杭之”。

李景仁,名泽,他哥哥李慕仁,名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名为水而字景慕仁德,也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望吧。

又陈少文,字谦武,文武上都很谦虚,而实际上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还有一篇宋朝背景的小说中,有个女孩子姓容名赋,字见君。既见君子,容我赋情。后来她认了她的父亲,改名叫姚容赋,名与字也说得过去。

总之,名和字之间,或者是补充关系,比如一个人,名young,就可以字simple。又或者是对应关系,比如名angry,字excited。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一些朴素的字,玄幻色彩太重,太轻浮的字,实在不适宜用在古人身上,其实用在现代人身上也怪怪的。

有时候为了人物的身份,即使主角也要刻意使名字“俗化”。比如《仙剑奇侠传二》里的王小虎,他父亲本来就是一个村夫,又怎么给儿子取一个酷炫的名字呢?

写了这么多,谢谢你们看,下一篇打算写古代的一些称呼问题,也欢迎大家一并指导。



刚才看到逸川老师的文章《春秋时期的女子究竟该怎么称呼》才想起来姓+名或者姓+字的用法也是战国乃至秦汉才开始用的,至少《战国策》里的男子已经是姓+名了。关于春秋的“姓”与“氏”,这篇文章写得非常详细,还作了图,比我都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不过我的既然已经写了就不删了,给外行看看热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讲古代背景的小说取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