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人床上消失的爸爸

第一次听说“丧偶式育儿”是在薯条爸爸的同学聚会上,那时候薯条还在我的肚子里,大概四五个月的样子。前来赴约的一个女同学带着二岁半的儿子,酒喝到一半聊起了自己的“守寡式婚姻”和“丧偶式育儿”。听到这种在家庭生活和育儿方面都全面撤退的爸爸,难免有些惊诧和愤愤。不过酒桌上的抱怨,难免有几分夸张,但那个妈妈的不满或许表现得还不够夸张。

身边这种全面撤退的爸爸倒是不多,但半隐半退的爸爸却不在少数。我在孕中选购婴儿床时,侧面得知身边的妈妈们几乎都是和孩子一起睡大床,而爸爸则被赶去了地板上甚至另一间卧室。最初可能是因为妈妈喂奶更方便,可能是爸爸开始没帮上忙后来干脆避免跟着夜醒而影响白天工作……反正就是因为一些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很多爸爸从双人床上消失了。

从晚上带娃分床睡这件事开始,一天里至少一半的时间,妈妈和孩子绑定,爸爸独自撤退。从床上的撤退开始,在育儿这件事上,爸爸心理上的撤退很可能也就此开始了。妈妈陪吃、陪玩、陪睡,爸爸上班、加班、睡觉,慢慢地在孩子眼里,妈妈是保姆,爸爸是飞人。妈妈一天二十四小时围着自己,爸爸变成大灰机飞走了。

妈妈间常常互相调侃“一孕傻三年”。其实感到孕傻的根本原因就是睡眠不足。从爸爸在双人床上消失开始,夜醒就成了妈妈的专利。而爸爸或主动或被动的撤退慢慢地也会开始体现在带娃的其他方面。因为这也是参与感的撤退。你在打王者荣耀,却让我在一旁看着,那我就去玩别的了。

对妈妈而言,爸爸绝不应该只是经济保障,对孩子而言,爸爸的贡献也不应该只是50%的基因。在一个幸福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应该大于亲子关系的。吃喝拉撒睡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而爱,是需要学习的。一个孩子学习爱最好的榜样就是爸爸妈妈。爸妈是孩子最初的社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维系关系最初一定是从观摩父母的相处开始的。父母之间亲密、良好、有效的沟通会给予孩子极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稳定的情绪发展。

此外,爸爸的撤退也不利于大家庭的关系稳定。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代共同育儿的。上一代的经验育儿与新手父母的看书育儿,必然会有冲突。如果爸爸的参与过少,更没法起到“和稀泥”的调和作用了。一句“你不带你不懂”就把你所有的意见建议都打包扔掉了。虽然带娃这事,不需要举手表决。但爸爸的更容易树立在家庭中的权威。因为,在育儿这件事中,好爸爸一直都是稀缺的。以稀为贵。

然而,很多妈妈在抱怨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爸爸的撤退或缺席很可能就是从双人床上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带娃这件事,在夫妻中,本就不该有分工。让爸爸同等地参与养育孩子的苦恼和喜悦,就从保住双人床上爸爸的位置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双人床上消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