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1(偏见的产生)

      星期一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的绿萝被人用黑色的水笔涂了很多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隔壁几个比较活泼点的小伙子,或许是他们周末没出门在办公室写着玩的,正准备兴师问罪,这时有个平常看起来非常老实的小伙子站出来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我是万万没想过是他的。在我的观念里,老实人不会做这样调皮的事情,这是社会贴在‘老实人’身上的标签,这种观念影响到了很多人,也包括我。我真正接触他才不过短短十几天,关于他的很多信息都是别人传递给我的,如果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存在,处理这件事情时,首先我要想,谁最有可能到我的办公室来,而谁又最有可能在叶子上写字,最后就是字迹更像哪个人的。当然对于这么一件小事,不需要这么劳师动众,但在平常,我们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被这种对某一群体产生的比较概括的看法左右着。

趣味心理学1(偏见的产生)_第1张图片

      因为人类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人,我们了解一个群体最快的途径就是通过别人的某种‘研究’得来的,这种高效的技能我们把它称之为认知心理学的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群体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也会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比较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偏见。

        周先生是学土木工程的,做的也是比较接地气的行业。刚毕业的时候他去修铁路,在高架桥上一待几个小时,碰到夏天更是晒得黑不溜秋,人也弄的灰头土脸,有时更是值一天一夜的班,回到宿舍倒头就能睡着。我们往往认为像他们这种行业的人,不懂得诗情画意,不会生活等等。  事实上,周先生很爱听音乐,乡村、摇滚,还爱看些散文诗集,对生活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品味。他有一位同事还喜欢写诗,曾经在某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瞧,这些就和我们所熟知的有所不同。

      人们总是喜欢吹嘘自己得到的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信息。比方说,当你说你要到哪里去时,他们会告诉你,那里的人怎样怎样,你去了以后该如何如何,而你只需要附和一下表示对他所言的认可。我在没有来某地之前,在魔都听到了一些关于某地的一些偏颇的看法,当时不明所以。等我在某地待了一年半载以后,发现那些所谓的‘看法’,居然一点都不着边际,事实上,那些持有某种‘看法’的人,根本就没有来过,也没有接触过多少某地的人,他们也只是‘听说’。有一天,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地方的词条,发现无一例外,都是褒贬掺杂,如果上面有一条激进的帖子,下面便会是哗啦啦一大片,跟风真的是国人的一大传统‘美德’!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相信你也遇到过。

      一个人所接触的不同群体越多,越具有多元化的视角,他就越具有包容的情怀,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你看,你只需要通过排除法,就知道喜欢持有某种‘看法’的人是哪一类的了,所以又何必在意那些所谓的‘看法’了。当然不能否认,社会刻板印象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够帮助人们快速提取信息,比方说,哪里的人喜欢吃甜食,哪里的人又喜欢吃辣等等,它整合了某一地区的饮食习惯,但随着饮食多元文化的渗透,至少在年轻人群里已经不能单纯的靠饮食习惯区分一个人是哪里人,具有哪种性格特点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当你没有真正接触他的时候,又怎么能单靠一点‘信息’认知他。

      用人类的眼睛揣测星空,踩在一尺见方的土地上丈量地球,何其笑焉!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味心理学1(偏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