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

“朝圣”这个词与我们而言,熟悉又陌生。总是带给我们神秘而又包含伟大色彩的一个词亦或是一种行为。
上个月看来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后对朝圣有了新的理解。从一个人的朝圣到一群人的朝圣,愈发让我觉得朝圣在真正的朝圣看来就是一项工作,保持一个平常心就好。

《一个人的朝圣》

哈罗德,除了圣地亚哥以外,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老人。
退休的哈罗德本以为会平平谈谈地拿着菲薄退休金,住在小镇上等死。那封信到来前也的确如此,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被绝望俘获的普通人:古板、怯懦、无趣,无特长,永远着装整齐,坐了一辈子的办公室,循规蹈矩老好人,打婚后就未有过像样的旅行,也许婚前也没有。然而一封信,加油站女孩的一番话,让他启程了,踏上了一千多公里的朝圣之路,他想要以走路前往这种行动,来挽救她的性命。但结局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与其说是为了老友朝圣,不如说是为了哈罗德自己内心的解放而徒步,一路上把它作为工作一样,坚持的走下去。一路上他想了很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有后悔的时候,有内疚的时候,他常常自责,少有开心的时候。旅程结束,最后却发现,造成今天一切痛苦的根源,恰恰是怀抱着过去的痛苦和遗憾,不肯放手。朝圣让他看清了内心。
从书的文字描写看,全程没有特别美丽的风景,全书也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朴实的语言,大多是内心独白或是对话的口吻,却发人深省。


朝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冈仁波齐》

影片讲述的一群人的朝圣,他们从芒康出发,有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老人,有内心惶恐的屠夫,有即将生产的孕妇,有天真的孩子……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去朝圣。这大概是我们可能在西藏见到的朝圣者吧。可能这样形容不礼貌,他们就像完美的演员一样,动作如此的连光,道具就一块儿长方形木板,头顶,胸口,腰下,三次拍打,跪地滑行,低头,叩首,起身,再继续。
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刚出发时,我以为好歹也要告别坐车或者徒步一段路程之后再开始吧,可是,在挥挥手之后,就从村口的318国道出发了,没有一丝犹豫。
遇到漫天飞雪,遇到前方的激流,我以为他们肯定会停住脚步,然而他们顶着风雪继续向前走;奔腾的激流挡住了去路,我以为他们会坐车过去,然而他们彼此望了望,于是欢快地脱掉衣服,没有犹豫、没有抱怨,笑着匍匐下身体、扑向水里,对是笑着!
遇到车被撞坏,没有纠缠,对方的一句解释就释然地让人领盒饭去了。拖着车身还要继续前进。推一段,再把车停下,返回去磕头。如此平静的处理事情,真的让人更加震撼。
屠夫每天杀这么多牛、羊却会为一直蚂蚁让道。
这一路上他们有想过放弃吗?我不知道,看到屠夫在路上躺在不起来的时候,有些担心,是病了吗?是想要放弃了吗?看到小伙子遇到心爱的姑娘,有些担心是不是不要去神山了,毕竟好歹也到了布达拉宫?
然而他们没有放弃,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他们只是把神山作为目标,坚持不懈的朝着它前进。

从整部影片的画面看,没有特别宏大的场面,没有特效,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平静。

图片发自App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想去旅行,心情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去旅行,总是试图通过朝圣或者一段旅程能改变什么。然而朝圣或者旅行真正能改变什么呢?

如果说旅程改变了什么,我想大概事情的结果大多改变不了,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看待事情的心态吧。
就像哈罗德,他终于能自然的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不再纠结于内心的痛苦,学会了珍视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纳,去爱。
就像冈仁波齐里的朝圣者一样,平静的看待每件事,不急不躁。海报上印有这样一句话:“在前面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

最后分享一句加油站女孩的话“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