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自磨砺出,酿粄香自耐心来

   

图片发自App


      半个月前,我在朋友圈说老妈酿了“包子”,引起圈友们质疑:包子?这不是粄么?其实,粄可以说是包子的另一种形式,要说它们之间的不同,只是外层的包裹物由面粉换成了米粉吧。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北方吃面食为主,而南方是吃大米为主,据说可能是先前交通资讯等等尚欠发达,南迁的北方移民怀念包子的味道,想做包子,但是南方没有面粉,所以只好用米粉代替了,由此产生了“酿粄”这个食品。


      “酿粄”味道很好,以前我也是只知道吃,且对从小到大每年能吃很多次的食物的新奇早已烟消云散,它的魅力不知所踪,无法吸引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可自我上大学以及工作离开故土,好像对故乡有了之前没有的情怀。娘亲见我对家乡美食的眼神中带着探寻的意思,决定今日重操旧业,准备好食材后就让我在姑姑指导下,独自与姑姑完成“酿粄”大业。


    食材闪亮登场!有图有真相!

    泡发的黑木耳。当然,它不一定要成为你的食材,喜欢可以添加,不喜者大可以不放。

图片发自App

      手工剁碎的猪肉,还有韭菜是我眼中的重头戏!无肉无韭菜不成酿粄啊!《随园食单》有记载,称:韭白伴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酿粄与韭菜合子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糯米粉!买了附近自家产的米,碾成粉,还加了点“红曲”(这个东西是这边特有的吧,听奶奶说是一种发酵的米,有健胃暖胃的功能。)

图片发自App

            酿粄制作过程:

1、馅料全部切小丁小丁,锅干放油爆炒肉丁后下其他食材炒香,根据个人口味放盐和其它调料,七八成熟盛起放碗中待用;


图片发自App


2、米粉加热开水(热开水,热开水,热开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揉成面团,一定不能放太多水,面团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搞啊!经常都是我觉得水不够,揉着揉着就太软了。揉面团真是项体力活,没多久我就感觉一只手不够用,于是洗干净另一只手一起来,后来感觉体力不支,此时此刻特别希望自己是千手观音呀!面团不粘手不粘盆可以任意拿出来就基本可以啦!

图片发自App

3、面团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小粉团在手上搓圆,用手压成扁平状,跟饺子皮大小即可,但要比饺子皮厚,因为装的馅料比饺子丰富哇。

图片发自App


4、小勺子勺馅料放到面皮中间,利用糯米的粘性,将馅料都包起来,像个小荷包一样,就形成所谓的酿粄。注意不要将馅料的汤汁勺进去了,不然有了裂口馅出来了,吃的时候面归面馅归馅,吃起来有点奇怪。


图片发自App

              酿粄的煮法:

法一:传统的客家酿粄煮法,一般把酿好的粄整齐放进用芭蕉叶垫底防粘在大锅里,冷水入锅直接蒸熟,时间大概是二十分钟吧。担心不熟可用筷子随机戳进酿粄看看面团有无白色粉状。

现在的人们把酿粄吃出了新的层次,新增了几个做法:

法二:将做好的酿粄放油锅里煎至双面金黄,放入碟中蒸熟,这种方法相对没那么热气。
法三:先蒸熟,然后放入油锅里煎至双面金黄关火摆碟。口感比直接法一法二要好哟!
法四:不怕上火的话,把做好的酿粄直接放入煮沸的油锅中炸熟捞起装盘。味道好的不要不要的,但第二天可能喉咙也疼的不要不要的,哈哈。

                酿粄背后的情怀

      只需看一眼,吃惯了酿粄的我们就垂涎三尺了,何况还有阵阵香味侵扰我们的嗅觉。不过,外地人可能吃不惯,对他们而言不算是美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被当地群众定义的美食,食物美不美每人的口味不一,但从情感的角度,毕竟都承载着在外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的味道。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在衰败,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流失,众多的美食能勾起人们对小时候有而现在正慢慢缺失的东西的回忆。近年来很火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表面上看来反映的中国人对美食的守候,实际是对故乡的情怀的守候。客家酿粄的制作过程繁多,对酿粄的耐性,实际是故乡的游子对几十年挥之不去的味道的久违的遇见所怀的惊喜与感动。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剑锋自磨砺出,酿粄香自耐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