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5月1日午夜,美军发起了代号“海神之矛”行动,成功击毙本·拉登,为美国长达10年的追捕画上了句号。这是一次典型的机降突袭特种作战行动,研究这一战例对我军信息化条件下防空和反恐作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甄选行动方案
经过长时间周密侦察,多方情报判断,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很有可能藏身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小镇。2011年3月14日,由美中情局局长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向奥巴马提交了关于“由特种部队搭乘直升机渗透至阿伯塔巴德,以地面突击方式消灭本·拉登”的方案,但排除了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想法,以免巴方泄密。奥巴马权衡后决定,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海豹突击队,搭乘直升机在夜间进入阿伯塔巴德,对藏匿在目标宅院中的本·拉登发动突袭。
鉴于行动意义重大且敏感,美国决定采取高效率的贯通式指挥方式,即在白宫建立总统奥巴马亲自坐镇的总指挥部;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阿富汗贾拉拉巴德机场建立前方指挥所,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指挥美军参战部队;在中情局总部建立情报指挥所,提供全面情报保障;突击分队的地面行动由随队指挥官指挥。之后,中情局与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联合对突袭行动各个环节进行了缜密的计划和准备,并将其命名为“海神之矛”。
由于行动是在不通知盟友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行动中既要考虑对付敌人的抵抗,还要想到对付不明就里的巴方军警的可能干涉与拦截。对此,美军计划:一是利用巴方防空部署的盲区,在夜晚使用具有隐身功能的直升机隐蔽进入阿伯塔巴德地区。二是使用海豹突击队精锐实施地面突击,速战速决消灭本·拉登,并抢在巴方做出反应之前快速撤离。为缩短地面行动时间,美军决定直升机径直飞临目标宅院上空索降突击队员。三是美国高层实时监控行动过程,一旦出现巴军介入的迹象,美国参联会主席将直接与巴军首脑沟通,通报行动意图并进行协商。四是做好排除巴军拦截、强行返回阿富汗的准备。
按照计划,参战人员被编为突击分队、应急接应分队和联合情报保障分队:突击分队由23名海豹六队红队队员与1名翻译和1条军犬组成,任务是搭乘2架MH-60型直升机进入阿伯塔巴德,对目标宅院发动突击,消灭本·拉登。应急接应分队从海豹六队其他中队抽调队员组成。其一部在阿伯塔巴德外围开阔地建立前方接应点,监视和拦截可能出现的巴基斯坦军队,另一部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待命,随时准备跨越边境,接应突击分队返回阿富汗。在情报保障分队行动中,中情局将使用侦察卫星对目标附近区域实施监控。另外,还派出1架RQ-170型隐身无人机进入阿伯塔巴德上空盘旋,对突击分队的行动进行全程录像,并实时将图像传回白宫的总指挥部。
战前周密准备
为确保机降突袭特种作战行动的成功,参战美军依据行动计划进行了悉心周密的准备。2011年4月10日,突击分队全员抵达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训练基地,在1∶1比例的宅院模型中进行了5天专项训练,反复演练了行动方案和各种应急处置预案。4月18日,突击分队又前往内华达州,在一个与阿伯塔巴德海拔高度相同的区域进行整合训练。在此期间,中情局人员为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和参战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细节情报,如目标宅院每个门的材质和开启方向等,使战前各项准备更加富有针对性。
在技术装备上,美军不仅为突击分队提供了包括夜视镜在内的各种先进的单兵特战装备,而且使用了经过改装、从未公开露面的MH-60型直升机。该型直升机采用低噪音和红外特征的新技术,其外形和机体表层也做了减少雷达反射信号的特殊处理,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此外,用于此次行动的RQ-170型隐身无人机也是高度保密的新装备,可以为白宫的总指挥部和阿富汗的前方指挥所提供现场行动的实时视频。
作战势险节短
4月28日,所有参战部队在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机场完成集结。次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下达命令,要求麦克雷文海军中将择日发起突袭。鉴于4月30日夜间巴基斯坦上空云层太厚,虽然有利于隐蔽突袭,却不利于隐身无人机和侦察卫星对行动情况进行监控,因此麦克雷文决定将行动推迟至没有月亮、天空晴朗的5月1日夜间。
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19时30分,奥巴马总统与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等人齐聚总指挥部,了解各方情况,等待行动开始。
隐蔽进入战位。5月1日23时,“海神之矛”行动启动。2架搭载突击分队的MH-60直升机率先从贾拉拉巴德机场起飞,沿预定航线飞往阿伯塔巴德。为避免暴露行踪,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编队始终保持无线电静默。23时20分左右,编队在开伯尔部落以北山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随即降至距地30米高度,以200公里时速掠地飞行,利用山地地形躲避巴军防空雷达。接近阿伯塔巴德后,编队从该市北部山地飞过,然后右转,在东部高山岭线的掩护下向南飞行,在山岭尽头,编队再次右转,从阿伯塔巴德市区东侧向目标宅院靠近。
突击分队起飞45分钟后,应急接应分队的4架CH-47型直升机也从贾拉拉巴德机场起飞。其中2架飞抵阿巴边界阿富汗一侧待命,另外2架循着此前MH-60直升机的航线进入巴基斯坦,在阿伯塔巴德附近的一片开阔地降落,迅速建立对空观察哨并做好策应前方突击分队的准备。其中1架直升机还携带油料,准备为返航的MH-60直升机加油。
展开短促突击。5月2日0时30分左右,位于美国白宫总指挥部、中情局总部和位于贾拉拉巴德机场的前方指挥所,同时收到RQ-170型无人机发送的实时图像——2架MH-60直升机已在目标宅院上空悬停。就在突击分队正准备索降之时,其中一架1号机突然陷入旋翼洗流(rotor wash),飞机旋转坠落。多亏飞行员措施得当,让机头先着地,避免了飞机侧翻和人员伤亡。机上搭载的12名突击队员迅速跳下飞机。前方指挥所立即命令:2号机放弃在A1主楼楼顶索降的计划,按应急预案在院墙外草坪上降落;除担任外围巡逻警戒的人员外,各组其余突击队员迅速炸开主楼北门,沿楼梯向二、三层突击。在第三层楼口发现有人在房间内活动,于是开枪击毙1名男子,并控制了房间内的2名妇女和几个孩子。至此,突击分队完成了搜剿整个宅院,清除所有抵抗的突击任务。战斗结束后,突击分队着手搜集文件证据、辨认死亡人员身份等后续现场处理。确定此人就是本·拉登。5月2日2时30分左右,返航的1架MH-60直升机和4架CH-47直升机在贾拉拉巴德机场相继降落,“海神之矛”行动结束。
行动呈现信息化条件下特种作战特征
实时决策,扁平指挥。一方面由总统奥巴马亲自坐镇白宫总指挥部,实时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同时还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阿富汗贾拉拉巴德机场建立前方指挥所;在中情局总部建立情报指挥所,提供全面情报保障;突击分队的地面行动由随队指挥官在现地指挥。这种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统一的指挥方式,既契合了信息化条件下特种作战战略级决策、战役级指挥、战术级行动的特点,又匡正了以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反应速度慢、错失战机的弊端,真正实现了指挥层级的扁平、灵活与高效,这正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网络支撑,信息制胜。机降突袭行动的成功集中体现了网络支撑、体系作战、信息制胜的强大威力。在行动的整个过程中,美方都充分借助庞大的网络体系,实现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种作战行动的实时化与精确化。仅使用的太空卫星就多达35颗,各类侦察监视与情报支援飞机,如空中“联合星”监视与指挥机、EC-130战场指挥控制机和“全球鹰”、“哨兵”无人侦察机、RQ-170无人机等40余架;此外,还使用了海上远程雷达装备和航空母舰的信息分析系统。正因为以上多维侦测手段的齐举共用,才确保详细准确地掌握了本·拉登所在的位置、活动规律以及巴基斯坦军方的有关情况,为成功实施机降突袭特种作战行动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信息保障。
模拟演练,隐身突防。实战化的战前模拟演练和隐身突防,是这次突袭行动成功的重要保证。为确保万无一失,美军还在阿富汗实体模拟建造了本·拉登的住宅,海豹突击队利用该仿真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演练,力图使每一个人均能谙熟行动细节,牢记各自职责,掌握意外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能够从容应对、默契配合。然而,这次机降突袭特种作战行动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即发生了直升机坠落事故,原因在于:战前模拟时没有按实际存在构建本·拉登住宅的院墙,直升机悬停时产生的气流可能与院墙发生冲突这一因素没有考虑到,导致行动中一架直升机陷入旋翼洗流状态而坠落。机降队员撤离时对坠地飞机采取了硬摧毁的方式,不仅造成了装备的损毁,迟滞了行动进程,而且存在暴露行动企图的风险。倘若已紧急起飞的巴基斯坦战斗机发现并赶到这里的话,无疑将把整个突击行动推入险境。这充分说明实战化训练中注意每一个与作战行动相关的细节的极端重要性。
(作者单位:空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