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文章开始前,给各位关心我的读者汇报、分享一周的学习感受。
1.开学第一周,初来乍到,请多关照。老师们上课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需要下来细细琢磨、践行。
2.必须尽快熟悉、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显得尤为重要。
3.学习之余,和室友、朋友创造美好生活,积累温馨回忆。比如我,和室友们牵手散步操场,在夜雨丝丝中唱着歌回宿舍。简直浪漫、幸福,欢迎脑洞大开体会我的心情哈。
4.努力,思考,方法,行动,习惯,坚持。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是需要去践行的。
好吧,开学第一周的总结、感受基本如此。请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雨霜。跟我一起读川大研究生,现在启程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从一个爱书娃娃成为一名编辑出版学研究生?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成长、思考、变化、缘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那是(嗯,打住,不是讲童话哈,嘿嘿)。就是我小的时候啦。我十二岁以前在马喇(土家语:跑马的峡谷)镇宋家湾长大。在乡村呢,书是比较匮乏的。在我四年级以前,几乎没有课外书,只有课本。
小学的我,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语文书是基本的,什么《自然》《社会》《思想品德》之类的,那也是读得熟悉,经典文章也会背下来。
五年级的时候,马喇小学开设了阅读室、图书馆。好吧,对比如今的川大图书馆,那个乡村小学图书馆只是一个边边上的小角落。可是对于十岁的我而言,那就是宝藏。
然而,我离宝藏是有距离的。学校规定,每次只能借阅两本。我记得排队借书,从窗口往里看,哇撒,高高的书架,好多书呀,我幼小的心灵受震撼了。
第一次在图书馆借的两本书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我悄悄告诉你们哦,其实我没有看懂。尤其是《巴黎圣母院》。当然也还是有感触的。我最有印象的是《悲惨世界》里,青年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读者朋友,不许想多了哈,那会我才十岁呢)。
为什么能记住这个部分呢?因为有情话呀,他们两人的交往中,说的情话,对于年幼的我,文字层面是比较简单的。其他部分涉及到的社会背景啥的,我真的不明白。
好吧,这就是马喇小学读书的缩影。另外,五年级下期,有次进城里,伯父给我买了两本书《神话故事》《笑话大全》,我如获至宝。那个《神话故事》带有拼音,解决了生僻字的问题。什么盘古开天地、颛臾、炎帝尝百草之类,就从那本书得知。可惜,这两本书,现在不知所踪。
那时,阅读资料实在太匮乏了。那些宣传单、路上的旧纸等等,我甚至都要爱捡起来看一看。
小学毕业啦,我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城里读书。好吧,正式的课外阅读才开始。课内读书都不说了,大家都是很努力的学生。我最有印象就是初中背文言文、背英语课文。真的很感谢语文老师、英语老师的严格要求,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写作文、读课外书方面,我的语文老师杨老师是我的启蒙恩师。他在我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的批注,让我不断提高作文水平。课后,他推荐好些书,让我去找来看,当然,也借给我一些书看。
初中三年,住校生活,每天的上课安排很紧凑,所以自由阅读的时间并不很多。周末,就是我的天堂啦。
在以前文章,我也写过,我总喜欢去新华书店、黔民书城看书。一看就是半天,累了就蹲着,蹲累了就坐着。(事实上,也没少老板的白眼)。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该买的书就买,暂时没钱买,那我就看呗。
瞧,我初中时代就培养了“厚脸皮”哈,所以说偶尔“厚脸皮”,对于我这个穷学生还是受用的。在书店蹭书看,这个习惯延续到高中。
高中在松树桥中学,周末的阅读情况和初中类似。一个字,蹭!
当然,最让我感动和受益的是,我的班主任雪梅姐和刘校长、施校长等,她们为我买了很多书。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升了我的信心。俞敏洪的几本书《挺立在失败、孤独的废墟上》《从容一生》《生命如一泓清水》等都很大地激励了我。《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那个励志的羊皮卷故事,还有十几篇超级励志的文章,我一遍遍的读着、践行着。
我的故事讲到这里,还只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那时,我对于编辑出版,没有明确的概念,更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
那时我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
最终,我来了川大。
我没能去川大的中文系。经济学院成为我的本科基地。
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大规模的练笔,投稿、发表,都是在本科开始。
当然,这里我不打算展开来讲,如何写稿、如何投稿之类的。我们还是沿着主题,如何从爱书到编辑出版学专业继续交流。
本科期间,我对于编辑出版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我理解的编辑,就是坐在办公室校对稿子。我理解的出版,就是看到的出版社大楼。
至于怎么编辑、编辑的学问、出版的流程、出版的多方面内容,我并不了解。
一句话,我是编辑出版方面的门!外!汉!
我依然只是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女孩。我没有过多思考,我读的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书好看?为什么有些书特别漂亮?
因为专业限制,因为没有前瞻性和深远性的思考,我对编辑、出版的认识可谓狭隘、肤浅。
然而,命运之神却将我牵引到这个领域来,让我有了从一个读书人向编书人、出版人转化的机会。
考研、专业调剂,最终,我来到了编辑出版学的门口。我的导师王炎龙老师接纳了我,把我从门口带进了门内。
哈哈,我成为编辑出版学的“门内汉”啦!
好吧,我又自恋了一把。事实上,关于编辑出版流程的基础知识,我还需要大大补充和学习。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于编辑、出版的认识增加了,视野更加开阔了。
如果说,作者提供的文章是菜的素材,那么编辑和出版人就是炒菜人和营销人。交到读者手中的,是一本集封面、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封底、腰封等等于一体的整体。从作者到读者,编辑、出版人是桥梁 ,不可或缺。
原来,做一名好的编辑、出版人需要那么多知识、技能、眼光、战略。
原来,出版的天地如此之广。
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以为自己初步有点了解了,可是我又遇到问题。
在与导师沟通过程中,我才知道自己的视角、格局太低了。导师说,要树立大的出版文化视角、阅读文化格局观。不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从文献到文献。要从广阔的生活空间、社会现实、人群状况中去看待出版问题。如何挖掘出自己想做的选题,还需后续努力探索。
我的小心灵又震动了。
导师的话,让我触动、震动,我才明白自己真的只是一个学术菜鸟,甚至是一个思维菜鸟。不过,我不会自卑而退怯。发现自己的不足,到找方法学习提升,这就是好孩子哈。(我养成了自我激励的习惯,嘿嘿)
从编辑出版实务来讲,我有待弥补功课;从编辑出版方面的文献来讲,骂我还需仔细研读;从自己将来的毕业选题来讲,还需深思探索。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变化。比如,我以前逛书店,就是看书而已。自从看了《书店之美》一书后,我学着去品味书店,从书店布局、书架高度、书店氛围等全面感知这个书店。简而言之,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更是一个文化空间,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
再比如,我以前看书后只是写写笔记,现在我尝试着写书评,尝试着关注不同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和精品出版物。
如此种种,都是我新的学习和尝试。
从一个爱蹭书看的娃娃到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是一个兴趣加深、思考提升、视野扩大、专业度增加 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山里娃没太多课外书,到如今研究书的变化。
1.从一个读者到将来可能是编者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对应思维的变化。
2.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以及将来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技能。
3.丰富了看生活、看世界的角度,扩大了有限生活的无限未知行和可能性。
当然,无论如何,对书的热爱和亲近不会因为研究的专深而减弱。越是熟悉,越是了解,越要热爱。不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只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和探索的眼睛、技能。
爱书,读书,写书,编书,这是我的路径和愿望。和书的约定,和书有关的故事只是我对于出版行业感受的缩影。
编辑出版,这条路,该怎么走,走多远?这是我接下来的思考和实践。
或许,出版物的形式会随技术不断变革,但是以书为代表的出版物,给予我们向内探索和向外感知的思考,却不会消失。
智能、思考,毕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核心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作者简介: 宋雨霜,有着经济学知识基础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看看书、写写歌词、哼哼小调、写写文章,偶尔秀点奇葩表演和舞姿,享受成都、川大生活的土家族文艺女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