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

相比於素食者的稱號,我更喜歡擁素者這個名字。素食者只是一個類別,而任何類別都有它的局限;擁素者,多了一個動詞,從一種分類上升成為一種態度——而態度,決定了一件事情朝什麼方向發展,就好比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決定了這件事做成後有可能產生的效應。

                                                                  1.

第一次全然擁抱素食,是五年前的一次印度之旅。同行的來自倫敦的友人,是一位英籍印度人,家人信仰耆那教,所以生來就是素食者。旅程共八天,沒有想過要遷就朋友的飲食,但由於是第一次去印度,對印度菜也不算太熟悉,很自然地就跟着朋友的口味吃起來。這一吃,就吃了整整八天的素食,沒有人強迫我,只有一個原因:印度菜太好吃,在各種香料錯落有緻、繽紛交陳的味覺盛宴下,各種蔬菜作出了恰如其份的配合。

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_第1张图片
五年前的印度之旅開啟了我的擁素之門

冥冥中被安排了這樣一次once in a life time(一生只有一次)的旅行,擁素的大門從此向我開啟。

                                                                 2.

每一個從雜食走上素食之路的朋友,背後都有不同原因的引領:有的是出於環保,有的是關注動物的福利,有的可能是為了輔助疾病的治療,也有的可能是想減輕體重 ⋯⋯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如果以「戒」字作為初衷,那麼和戒煙、戒酒一樣,戒肉的過程中也必然出現反覆,一旦感到「戒不掉」,又會滋生出內疚,這樣的轉化並非一個愉悅的過程,而帶着挫敗感的飲食本身並不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半途而癈。

印度哲人/心靈大師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講過:當能量不被用來逃避,能量就能積聚,當你不再逃避,你就有了熱情,真正的熱情。(When energy is not used to escape, energy can accumulate, and when you no longer escape, you have enthusiasm and genuin passion. ) 用在向素食轉型的例子上來說,「戒」字背後的能量和「逃避」如出一轍,因為「避」,所以會產生恐懼,避吃肉食,等於是怕肉食造成的負面影響,怕自己打破了戒律,其實大可不必。

換一個初衷,不要「戒」,先「擁抱」;無需從戒吃肉食開始,但可以先在飲食裡加進更多的植物性元素:蔬菜、水果、豆類、果仁、穀物⋯⋯人的胃量是有限的,在每天和每一餐的飲食中,如果植物類吃多了,那麼肉類也就自然減少了。

                                                             3.

印度回來後,我也並非一下子成為了完全的素食者。在這五年的過程中,我有時候是禽素食者(Pollotarian),不吃紅肉(牛、羊、豬),但吃少量雞肉;有時候是魚素者(Pescetarian),以素食為主,但吃少量海鮮;有時候是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在生活中盡量選擇素食,但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如餐廳沒有素食提供,我就選擇海鮮;或是素食和動物製成的食品混雜在一起的時候,我只吃素食部分——這些情況多發生在和朋友一起進餐的時候;而有時候,我也會是純素者(Vegan),只吃素食而不吃蛋、奶、起司和蜂蜜。

素食者還有奶素者(Lacto Vegetarian)、蛋素者(Ovo Vegetarian)、果食者(Fruitarian)、生機素食者(Raw Vegan) 等數之不盡的分類,但這些分類並不是要弄花你的眼睛,或迷惑你的頭腦,讓你無所適從,相反,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有不同的需要,所以才應運而生了眾多的類別,這些類別的意義在於告訴你,在走向擁素的途中,並不只有一條看不見盡頭的大直路,周圍還有很多繽紛的小路,你可以在這些小路上慢慢地走,慢慢地探索,就算你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完全的素食者或純素者,但花時間觀察並深入了解自己的需要,你仍然可以找到一個更合適自己的飲食習慣。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擁素?我不是營養專家,我並不打算把這篇文章寫成營養師的推文,我假設進入這裡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本身已有擁素的傾向,故此,我不是要向頑固的肉食者勸降,只是關於生活,提供一種另類的思考方式。

                                                                4.

對我來說,擁素是一種自然召喚,跟心靈的訴求密不可分。飲食和精神狀態的關係,很難說是誰先誰後,誰決定了誰;很難說究竟是先走上了素食之路,才產生了相應的精神狀態,還是精神狀態先出現了改變,於是身體對飲食的需要也隨之改變了。但這兩者,又確實是相輔相成的。西諺有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我們選擇吃進肚裡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頭腦和精神的狀態。如果素食給你的感覺是清淡、自然、新鮮,那麼通過進食素食,你也會得到相同的精神面貌。當你得已感受到這種精神面貌在生活各方面帶來的好處,你便不可能回頭了。

因為擁素,一個更簡約的生活模式也應運而生。首先是節省了時間:以往在市場或超市都會走遍雞鴨肉和海鮮攤檔,現在只往蔬果部走就可以;以往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買齊所有原料,現在可能只需半小時甚至更少;回到家,處理食物的時間也大大減省;烹調方面也更簡單;事實上,當你的注意力全然放在了蔬果上,你會發現可以選擇的遠比你想像得多,而在這個範圍內,值得你去探索的新鮮事物和創造的新鮮口味也多不勝數,在你面前打開的,是一個全新的、更廣闊的世界。時間節省了之餘,勞動也少了:由於烹煮素食的過程不需用到過多的調料,也不會產生過多油煙,厨房的油膩程度大幅下降(一個厨房的油膩程度也同時影響了胃部及至思想的油膩程度),屋子的清理工作便少了許多,空出來的時間可以讓生活進行得更游刃有餘,從事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動;飯後,沒有消化過多海鮮和肉食帶來的負擔,身體吸收了食物的菁華,會覺得輕巧而不滯重,精練而不浮腫,當是飲食的高尚境界。

植物性飲食是一種審美,凡審美也需要培養,我們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這一種自然、簡約、留白的審美,享受它所帶來的清新的愉悅。


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_第2张图片
Donna Hay的Fresh and Light,是我長期置於客廳咖啡桌上的烹飪書,簡約審美的代表作


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_第3张图片
家中常備印度香科,而香料是印度素食的靈魂,它的審美是爛繽紛

                                                              5.

西方一直有推崇mindful eating, 中文叫「正念飲食」,意思是在你和你所吃的東西之間建立起一種覺知。具體表現為:當你在吃一樣東西時,告訴自己「我現在在吃XXX」;當你吃進嘴裏時,又對自己說「我現在吃的xxx,它的味道是怎樣的,我的味覺對這種味道的反應是怎樣的,喜歡還是不喜歡,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當東西吃進肚子裡,你又會觀察身體的反應,是否容易消化,是否帶來愉悅的感覺還是帶來了負擔,身體吸收這種食物的營養後是更強壯了還是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當你對每天吃的東西越來越有覺知,你對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會越來越有覺知。(見果蔬冥想)


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_第4张图片
左:以本地有機蔬菜和自家花園種植的香草做成的以色列沙拉;右:Jane Goodall/珍·古道爾博士的Harvest for Hope/希望的收獲是有關正念飲食的最完整指引

在擁素的路上,懂得烹飪,將會讓你的擁素之路走得更暢順、更美妙。當你提高了對食物的覺知,你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怎樣的食物來配合,從感應身體的需要,到為身體購買食物,到順應身體的呼喚,精心準備食物,並做出身體喜歡的口味,這一個過程,是自我療癒的過程,非任何人能取代。而帶着這樣的一顆心,做出來的是充滿覺知和愛的食物,和別人一起分享時,對別人也是一種療癒。用心做出的食物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無法輕易將這重大的責任拱手於人,畢竟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你不能確定一道食物從準備到擺上桌的過程,究竟花了多少的心思,又花了怎樣的心思。有心的素食可遇不可求,萬一讓餐廳裡煮得欠缺新意,味道又寡淡沉悶的素食限制了你對素食的想像,從而冷卻了你擁素的熱情,那將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當然,我們也會有幸在外遇到和我們一樣傾注愛心與關注在食物的朋友,他們除了讓我們的味蕾和心靈得到良好的照顧,也會帶給我們啓發。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好好珍視和支持。

擁抱素食,除了是擁抱一種飲食,也是擁抱一種理念,這是一種潔身自好的理念,輕身上路的理念,不為地球制造負擔的理念,以至到最後,它是一種世界和平的理念。

我們能真正改變的一個方面就是認真思考我們吃什麼。我們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選擇買什麼、吃什麼,都會對環境、動物福祉和更為重要的人類健康產生影響。每一次當有人作出了生活方式的改變,那麼地球上便又多了一個吃得道德又吃得健康的人。

——珍·古道爾 《希望的收獲》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談談我是如何成為了一個擁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