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ving On This Planet (A)

我的旅行暂告一段落了,回想走过的30个国家的无数地方,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美景(动辄“美得令人窒息”属没见过世面的穷游网屌丝用词),那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异域风情,那么多旅途中的奇葩故事,存在脑中终将渐渐淡去。要避免这些可贵的记忆消失于无形,唯一的办法是游记。曾经公布宏大的游记计划,现在行动起来还是相当迟缓。反思下来,第一是要避免堆砌照片,否则游记就变成纯图片无感悟无实质内容,同时挑选上传照片劳心劳力也无心思去写感悟。二是要记录下值得记录的内容,一些现在看来略显做作的笑话或小故事,大可略去。三是既然旅游经历达到一定的量,不妨从特别的角度展开,比如美食,再比如,开车。

记得2009年8月,我第3次在德国时,有一次迎接石囧小姐驾临,第二天就上路去了斯特拉斯堡。行驶在宽阔的A5高速上,副驾上的石总蹦出了一句:“感觉就像从没离开过一样。”说完她情不自禁的咯咯咯笑了起来。是啊,只有开着小奔在A5上,才是我们德国生活最鲜明的印记。

那我们就从德国说起吧。德国人各种守规矩,想必不用我多说。就拿卖冰淇淋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一个球7毛,两个球1块3,三个球1块8是基本的营销常识。然而德国人不是这样,花枝招展的冰淇淋铺招牌上赫然写着:“1个球7毛,2个球1块4,3个球2块1。”分毫不差。停车场的停车费也时常不厌其烦的从1小时写到10小时,整整齐齐有如乘法口诀表。据说麦德龙还有一箱20包牛奶比单买20包还贵纸箱的钱5毛的故事。

德国人开车守规矩是名符其实的,因为高速不限速,所以始终有更牛逼的车从左侧杀来,时速300km是常见的。因此德国人不超车时就永远靠右,货车到左道那是罕见的事。我开过动力最强的是2.3排量的BMW 123,油门到底240km/h。也曾以此速度追随一辆保时捷,无奈还是后继乏力。车速如此之快,德国人似乎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过还是不如我要隆重推介的大施:曾有幸乘坐其座驾,时速200km与前车车距保持1米,直到对方不堪重负晃到右道。而回首一看开车的大施,全无操控200km时速的紧迫感,满面春风宜人,有如正在欣赏一幅印象派名画。

我爱欧洲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方圆千里的沃土上,竟有如此之多各不相同的文化。翻过一座山,跨国一条河,道路标识和设计完全不同,语言文字也完全不同。所以德国的这些见闻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比如荷兰的特色是南北向只有一条主干高速,各路高速都汇集于此,开往阿姆斯特丹的高速有五条车道,大小车辆万马奔腾好不热闹,还见过两车连续横跨四车道超车竞逐。卢森堡是个在山谷里的国家,因此常能见到大桥和超长的弯道。比利时则是唯一高速全程有路灯的国家,可惜这个国家并无太多有趣之处(推荐北部小城布鲁日,受电影《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g)那调调吸引,我还专门在此一一寻找电影中的场景http://www.saoyuying.com/2011/11/in-bruges/)。

与德国毗邻的奥地利与德国本属于同一民族,都讲德语。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不得合并,我不了解奥地利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民族归属感的。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分裂的相当长时间,德语方言也是千头万绪,我曾目睹到奥地利度假的德国人与当地人极其困难的沟通。奥地利和德国在国王湖一带领土交错,从德国去德国的著名景点国王湖,常常要走一小段奥地利高速。然而奥地利高速是收费的-付费买票型。因此出现了专门在此蹲点罚款的奥地利警察-这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常见的行为-是为欧洲不太和谐的一面。

离开德语区一路向西,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另一文化重心。在德国很少见的左侧超车乱鸣喇叭,在法国就随处可见了。有张明信片调侃欧洲国家,其中有两条-humorous as German,drive as French。德法的文化差异在瑞士这个欧洲的十字路口感觉最明显,德语区的苏黎世、卢塞恩、伯尔尼一切宁静有序、井井有条;一到法语区的日内瓦、洛桑,两车对顶互不相让,喇叭此起彼伏,不一而足,当然南部的意大利语区也是别有风味。法国高速也是收费的,常见无人当值的闸口,伸出一个大网兜要钱,一大把钞票硬币撒进去,网兜缩回脑袋数钱、放行。栩栩如生。

在法国开车有在德国难觅的见闻。在卢瓦尔河谷的一个清晨,我缓缓开在池塘和森林之间的小路上,柔和的雾气从森林和池塘里不断翻腾出来,缠绕在路边的芦苇间,以及整条路上。你可知腾云驾雾的感受。另一个深夜,开车穿梭在诺曼底地区的村庄的夜色中,万籁俱寂,只有透过薄薄云层的明亮月光洒在村庄的屋顶上,以及我的车前灯照亮前方10米的路程。那副景象也是毕生难忘。

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的中心,如果要寻找欧洲的尽头,是不是一定要去挪威冰岛格陵兰呢?其实瑞士就可以。除了举世闻名的城市,瑞士的大部分国土都在阿尔卑斯山上。瑞士人修了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长达18公里,穿过它就从德语区来到了意大利语区。问题在于这条隧道修得笔笔直,隧道中的景象一成不变,这意味着整整15分钟驾驶员的大脑在接受重复信息,而且还不知何时是个尽头,令人抓狂。当然,如果你选择效仿汉尼拔或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两侧的冰川和愈显混沌的路况会让你陷入另一种窘境。炎炎六月中,从青山翠湖的山脚下爬到漫天大雪的冰川小道,能见度只有一米,仿佛随时要离开这个世界,不由得不恍惚这是世界的尽头。尊贵的张总(《纪念肥嘟嘟左卫门君》作者)著有专文描述此次经历 — 《在瑞士寻找世界尽头》(固定链接: http://www.saoyuying.com/2010/06/search-world-end-in-swiss/)

今天先写到这儿 — 重头戏在后面,伟大的意大利,不朽的希腊,月球地貌的冰岛,独孤求败的苏格兰悬崖,炙烤大地的澳大利亚……

尽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Driving On This Plane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