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1张图片

我从高中开始几乎就不再爱读小说了。

那时心智还不十分成熟,我每读完一本好小说,总觉得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思想表达,会对我的个人心态和想法带来很大的影响。若是读完一本精彩地,鞭辟入里的小说,还时常有好几天心境沉浸在人物性格和遭遇中,无法缓释开来的状况。那样的感觉,并不开心和轻松,甚至觉得是种负担,至此,我就不再渴望读小说了。直到前两年,又开始陆陆续续买一些小说看,但似乎都有些索然无味。

《围城》是我父母很多年前就买回家里的书,在年纪小的时候,只知道大家都说这是一本写‘婚姻是座围城’的畅销书。那时婚姻类似的事儿离我还太远,我从未想过要翻开它。直到年纪渐长,也经历过些许学校、职场、和两性关系交往的迷惘与纠葛,再次在家中翻到这本书,才生出了我要开始读它的强烈愿望。我也读出,围城,围的不仅仅是婚姻。就如钱钟书自己所言: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读的过程中,从第一章节开始,就惊讶于钱钟书先生对于人物刻画之生动、有趣、形象,惊讶于他能将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看得如此透彻,各种心理的、动作的细节都不放过,而这一切,却都只建立在三言两语,拥有趣味,又简练、犀利的语句上,不冗余,不多一句废话。待到读完,我却久久不敢下笔继续写自己的小说故事了,因为有《围城》,让我见识到了,真正合格的,像一把利刃短剑直插人心的小说,是长什么模样。

围城里的‘精彩’

1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品,作者必然要有狠狠的挖掘和解剖人性,说出人性真相的勇气,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不会是一味的善或恶,作者也应该是中立的,不该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加上一层主角光环,好似自带了一层散发着道德光芒的滤镜。真实的人类是拥有人性中的善,但也有懦弱,有正直的一刻,也会有道德摇摆的时候,哪怕是做了恶,这恶的源头,也有迹可循。

钱钟书在《围城》中,不遗余力的展示了他对人性心理的理解,并且勇敢的写下来,直白曝露在世人面前。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2张图片

第一章一开头,男主角方鸿渐登场,作为一个靠着订娃娃亲的老丈人提供的钱财,留洋混文凭的纨绔子弟到回国前,才想着总要给家里人一个交代,便随意在报纸上联系了一家做假文凭的小作坊。当他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不是没有犹豫,而当一个人面对诱惑与人格道德间的摇摆时,他通常会经历怎样的自我麻痹与说服,让自己选择诱惑,而违背道德呢?这里钱钟书是这么描述的: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搞鬼,自己买这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变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英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方鸿渐搬出哲人先贤的巨著来为自己提供理论基础,再用圣人名臣的伟迹提供案例支撑,最后心安理得的说服自己,自己与伟人并无差别,自己的劣迹也是遵循古人行为,成功的将自己抛下道德标准合理化,末了,还要加上一层自我欺瞒式的夸耀。想想我们的日常,面对利益与道德的抉择数不胜数,当一个人决定抛下道德的时候,又何曾不是采用了这番合理化的偷换概念技巧而说服自己的呢?

与方鸿渐同在回国渡轮上的苏文纨,是个名门闺秀,不像方鸿渐,她是个正儿八经的博士。钱钟书的中立之处在于,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不分男女,都有着真实的人性和人格,虽然是杜撰的人物,但是他的语言却能让情节与人物性格携手共进,相辅相成,让一切看上去都是合理、自然的。在写到苏小姐对方鸿渐生出情愫时,钱钟书也毫不避讳的写出,男女情爱之间,不纯粹的那部分利益较量: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从前她一心要留学,嫌那几个追求自己的人没有前程,大不了是大学毕业生。而今她身为女博士,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有人敢攀上来。她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见他人不讨厌,似乎钱也充足,颇有意利用这航行期间,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

俗世中,现实的婚恋观,任历史长河奔流多久,依然没什么改变。我们选择跟对方在一起,这个人身上带有的一切都像贴了标签,感情,相貌,魅力,性格,素质,文化程度,家世,收入,就像一个个X、Y变量,自己赋予权重,在心里拟合出让自己满意的有效边界和最优解,随着年龄渐增,仿佛逐渐认清,遇到符合最优解的那个人似乎概率极小,那么就妥协一些吧,只要在这个边界之内的,再差也予以考虑。所以,婚姻,是纯靠感情,还是其实只有站在婚礼舞台上相望泪眼的新婚夫妻们明白,这是权衡所有标签后的判断结果。当然,这样的探讨如今真的显得不再重要,因为有一句可以用来宽慰人生所有困惑的万能话语:“大家不都是这样”。

第一章的结束,轮渡上的一个底层佣人阿刘,目睹方鸿渐与在轮船上的情人鲍小姐告别后,转眼就搭上苏小姐,

瞥见方鸿渐在苏小姐后面,手傍着她腰走下楼梯,不禁又诧异,又佩服,又瞧不起,无法表示这种复杂的情绪,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沫

十分有趣,我想按现在话来说,阿刘想表达的是:“贵圈真乱”,单纯的生活在底层,仅仅是生存下去就要付诸大量的努力,而羡慕的所谓上层社会生活,却大多都是瞠目结舌。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3张图片

2

在他们返回上海的途中,方鸿渐和苏小姐接触的越多,越发现苏小姐不是触动他心弦的那个人。他是这么想的:

才明白女朋友跟情人事实上绝然不同。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分,态度相貌算的上大家闺秀,和她同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

这样的评判,似乎也跟苏小姐对他的评判,相互一笔勾销了。但在方鸿渐的眼里,他没对苏小姐心动,那么苏小姐所有的可爱与娇嗔,都是不相宜的,钱钟书这样有趣地比喻道:

譬如小猫打圈儿追自己的尾巴,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撅尾巴乱转,就风趣减少了。

看见方鸿渐手帕脏了,扣子掉了,苏小姐执意要帮他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这样的好,却让方鸿渐感到恐慌:

(这些)都是太太对丈夫尽的小义务……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纽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兆……这一两天内,她和苏小姐在一起,不是怕袜子忽然磨穿了洞,就是担心什么地方的妞子脱了线。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订一颗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我在这一段文字旁记述道,男人似乎比女人要更加尊崇吸引力法则,他们所期待的所谓‘吸引力’、 ‘念念不忘’,似乎都像是一种玄学的存在,因为通常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缘由。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女人是否为他日夜操劳,浣洗衣物,下厨房,订纽扣…都不那么重要,他们也不会因此多添加爱意或被轻易感动,相反地,只要他被足够吸引,似乎一切世俗对女人的期盼和要求就都不需要存在了,哪怕她坐在原地什么也不做,他的爱也不少一分。

之于方鸿渐,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就是那个什么也不用做,站在那里就足够吸引他的女孩。初见唐晓芙:

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作样的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方鸿渐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个好印象。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4张图片

如果说在《围城》中,有哪一个角色是干干净净,没有被一丝一毫社会尘俗之气玷污过的人物,那就是唐晓芙了。唐晓芙与方鸿渐的相处,也是书里为数不多地,人与人和谐交谈,真心相处的情节。我相信,这也是钱钟书为方鸿渐的人生,留下的一抹温柔和真实的情动。

方鸿渐在上海的日子,一面与苏小姐的单相思周旋,一面想着多些机会接触唐晓芙。在一个月华流瓦的夜晚,方鸿渐与苏小姐情不自禁一吻,他吓得要赶紧离开:

鸿渐这时候只怕苏小姐会提起订婚结婚,跟自己讨论将来的计划。他不知道女人在恋爱胜利快乐的时候,全想不到那些事的,要有了疑惧,才会要求男人赶快订婚结婚,爱情好有保障。

要有了疑惧,才会要求男人赶快订婚结婚,爱情好有保障。犀利毒辣。

这一夜后,方鸿渐觉得无法再拖下去,便主动向苏小姐摊牌不爱她,又向唐小姐表白。可惜,表白唐小姐失败。方鸿渐到唐小姐窗下,淋雨等着,唐小姐刚要等一分钟就去找他,然而,

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佣人,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

无定性的方鸿渐,一分钟的差距,让他错失所爱。这使我想到好朋友常向我抱怨的话:“为什么那些对我表示出好感的男孩都不愿意再持之以恒一点呢?我真的差一点就要被感动了,他在多坚持一会儿,就愿意与他在一起了,可是他总在那之前刚好就放弃,销声匿迹了。”通常,离你们再进一步,就差了一分钟的坚持。

假想,如果是方鸿渐与唐晓芙走入围城,最后婚姻会演变成何种模样?他们是会风花雪月一生,还是终将难逃被围城围困的命运?现实生活中,也无法得到答案。因为当婚姻陷入围城困境时,想到的,总会是另一个“如果”,‘如果当年是跟ta走在一起,会不会好一些’。选择走哪一条路,都会有一条自己心痒痒后悔没走的那条路;选择与谁结婚,也都会有一个‘如果是ta’的人。

这是个无解的议题。只觉着,钱老爷子拆散方鸿渐与唐晓芙,或许,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怜悯。给予方鸿渐一个,在日后困在围城的日子里,还能翻出来想一想的“如果”。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5张图片

3

此后,方鸿渐与一行人转战到内陆一所大学教书。其中涉及的上下属间、同僚之间微妙的关系与唇枪舌剑,也十分有意思,附录会附上些我认为有趣的话。

之于方鸿渐,他的围城又何止是婚姻?这所任职大学,他的父系家族,他面对的被人嘲笑一事无成的困境,统统均是围城。

很久之后,方鸿渐再一次遇见苏文纨,面对苏对他无尽的嘲讽,和好友的平步青云,他想:

受她冷落还在其次,只是这今昔之比使人伤心。两年前,不,一年前跟她完全是平等的。现在呢,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就像辛楣吧,承他瞧得起,把自己当朋友,可是他也一步一步高上去,自己要仰攀他,不比从前那样分庭抗礼了。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口。

与平辈间的对比,反复思量自己是否已经落后他人,对无法满足梦想、达成目标,活成希望的那个模样的自己,是他,也是我的围城。

而真正让方鸿渐走入围城的,是他与孙嘉柔的结合。孙嘉柔并非会让方鸿渐心动的那类女人,对她产生的感情,也不过是:

咱们这批人,关在山谷里,生活枯燥,没有正常的消遣,情感一触即发,要避免刺激它”,而这时刚好有着方与孙谣言的刺激,这才促成了这段闪婚。

方鸿渐对孙嘉柔也是有耐心和温柔的,孙嘉柔生气方鸿渐听不懂她是想叫他留下陪伴,撒娇说道:

你真是爱我,不用我说,就会知道。唉!这是勉强不来的。要等我说了,你才体贴到,那就算了!一个陌生人跟我一路同来,看见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也不肯撇下我一个人好半天。哼,你还算是爱我的人呢!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6张图片

但方鸿渐也清醒地,对这段感情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为了唐晓芙,情感都消耗完了,不会再摆布自己了。那种感情,追想起来也可怕,把人扰乱得做事吃饭睡觉都没有心思,一刻都不饶人,简直就是神经病,真要不得!不过,生这种病有它的快乐,有时宁可再生一次病。…… 像现在平平淡淡,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这也是顶好的,至少是顶舒服的。

从追求伟大的爱情,到接受平平淡淡的婚姻,我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方鸿渐和现实中不少人的这番转变,说是“成长”,但看上去似乎有种徒留遗憾的“妥协”。

我是否该说——“成长,也就意味着学会做出各种妥协” 呢?

而这套话,就正如“大家不都是一样”一般,都是一套劝人放弃追寻,放弃质疑与抵抗,向生活缴械投降的话语体系。我突然意识到,我若是接受这一类向我耳边吹来的话术,我便将亲手搭建起将我人生围困起来的围城,我也将亲自踏上走向围城的征程。

所以,围城可以逃脱么?

整本书,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本书的结尾,大吵一架的苏孙二人,彼此又都期待着和好,而家里的那座时间落伍的祖传老钟,“当,当,当,当,当,当” 打着荡气回肠的报时声,就像在宣示着,被困在围城中的人生和婚姻,其中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在反复轮回,这一轮回的结束,也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而只有这座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只觉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却也不由得心中一团郁结。直到看到杨绛先生做的后序:“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才顿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围城内外,皆非天地,何苦思量着如何逃脱出去。一个人若是放弃有所追寻,放弃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和自我,即使逃出一个围城,也恰是入了另一座城。

人生中,试图着不要为自己建立围城,思想的天地,不该被壁垒所困,那应该是无疆的。如果想做,就努力去做吧;如果要自由,就去走那条自己的自由之路吧;如果想爱,就去找最爱那个的人吧。

又想到刘瑜说的那句话:“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愿你我皆是。

完结。

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围城》| 围城内外皆非汝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