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通话

保持通话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亲情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如何跟父母打电话。

有人说打电话还不容易吗?抓起来就打呗。但出门在外的你肯定有这样的体会:一是拨通电话本身就是件难事儿,总是忙,总是往后推,结果推着推着你就忘了;

更重要的是这电话即便通起来,常常也是说了几句就没说的了,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和他们代沟更深,共同语言更少,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总觉得我们还是个孩子,总是对我们不放心,也总会对你的很多事嘱咐再三,叫你不知如何回应是好。

家和万事兴,那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如何更加舒心地与父母通话的问题。

首先,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抱持着逃避或抗拒的想法对待父母来电,这不仅是不礼貌,不孝顺,更不是解决问题矛盾的好方法。

父母之所以担心我们,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我们长大,以及与他们物理和心理距离都渐渐拉开,他们和我们的联系变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是不搭理父母,父母就越不放心,对你的一些事情也就越爱插手,到最后大家都不痛快。

多打打电话,多让他们知道关于你的一些信息,这不仅是个好方法,更我们做儿女的应尽的义务。

具体电话怎么打,怎么打更有效,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用细节让他们安心,具体地交待一些小现状。

父母们很担心我们过得好不好,往往电话拨通后上来就问:最近怎么样啊?吃的好吗?睡的好吗?身体好不好?工作顺利吗?

而我们通常会怎么回应呢,我们常会不走心地应付一嘴:“嗯,好,都好,还行吧,都挺好。”

这样的回复倒是很方便,但过于大而笼统,会让他们一方面觉得,我们是在搪塞敷衍,另一方面,他们会更不放心,觉得我们是在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如何让父母的关心得到满足和宽慰呢?很简单,只需要我们在通话里加上那么一点点的小细节,把话说的具体一点,就OK了。

譬如,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最近一切都好,水果常吃,身体不错,偶尔会感冒,但也更加注意保暖啦。工作上比较忙,但很充实,每天睡得稍晚,但我已经做好计划,忙完这星期,以后每天都11点前入睡……

这样传达信息,虽然里面包含着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成分,但也恰恰是这些无伤大雅的细节,让父母觉得我们是在认真回答,是在说实话;而且,我们这么说,是相当于把话留了一点给父母,让他们有机会再说点什么,再提醒你还要注意哪些,话就不至于立刻聊死。

2.用咨询使他们舒心。

父母老了,儿女的一些言语、态度、行为,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很失落。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失落的“点”在哪里?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种失落来自于他们对我们的一种失控感和无力感,总觉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自己再也不是权威,一时间无法适应这种角色转换。

有人说,对啊,也就应该是这样嘛,父母本来就不该是绝对权威啊。理论上这么说没错,但现实是,中国父母虽然相比于西方父母,对我们的管理没那么宽松,没那么放任,但在我们的成长中,中国父母给孩子们各方面的支持与照顾也确实比西方的父母多了不知多少倍啊,我们不能在享受权利的时候高高在上,履行义务的时候就清醒又冷静了啊。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这没错,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让父母的精神得到一些抚慰,你可以不让他们干预你的生活,但发个纪念奖安慰下,给他们一种“我仍然蛮重要,我还是有用”的幻觉,也是好的啊。

在每次我们跟父母通电话的时候,不妨准备两三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咨询下他们的看法和建议,这样我们的领地既没有被侵犯,他们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两全其美。

比如你可以问:哎,妈,那个什么什么汤,怎么煮来着?爸,我倒车的时候总是剐蹭,你告诉我需要注意啥,等等等等。

你什么也不问,他们还总打听,你问的太深太重要的问题,他们还不了解,所以拿出一些小问题咨询一下,你也顺心,他们也舒心了。

另外,要提醒一点,那就是如果真的有一些自己转不过弯,想不通的问题,你还没经历过,那就不妨试试问一问父母的看法。不要吝啬这个机会,更不要轻视,最后的决断权在你手里,但咨询下他们的看法仍是有好处的。

和大家一样,我也特别向往自由,也对长辈们所说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回复过“我朋友圈点的赞比你的盐都多”的话,但日子长了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经历过真的是会有更长远的见解。我们可以不羁,可以狂,但别随手就抛弃这个后方参谋部,很多当初你觉得不咸不淡的破道理,当时没什么意思,事后你会发现:嗯,还是有道理的。

3.用对比使他们开心。

父母给我们打电话,除了关心我们之外,其实还有一点点的小私心。他们希望从我们这里获取一些谈资,以便跟其他的父母同伴见面时,有话聊嘛。

父母最喜欢聊儿女,有时又会像老小孩一样,相互攀比:我家闺女如何如何,我儿子最近又怎样怎样啦。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能感到振奋的地方。

不要把这件事放大到虚荣的层面上去理解,这很正常的,就像我们小时候,不也是喜欢跟小伙伴们吹:“我爸爸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我妈妈给我做的鞋,我穿起来能绕地球跑一圈!”

一样的道理。

在通话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报告一些好消息,尤其是相比于其他小伙伴,你更加如何如何的好消息。

但有两点千万注意:一、不要一味地报喜不报忧,一方面太假了,另一方面,给你自己带来的压力也很大,适当说一说好消息即可。二、自己可千万别信了假象,别真觉得自己最好,其他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有点忧患意识,否则就自欺欺人了。

另外,有一处还是要提醒大家,以上说的,是儿女层面的正向攀比,这方面可以说一说,但涉及到父母间的比较,千万不要提。

有时候我们也是无心一讲,随口一说,在电话里跟父母提到:哪个小伙伴家里有钱有势,给介绍了个特牛的工作,买了豁大豁大的房子,谁谁谁的爹妈又给他们家孩子做了哪些事,让孩子少奋斗多少年什么的。

这些被我们当做谈资来说的话,对父母情感的杀伤力真的特别大,没有什么比“我真没用,我给不了我孩子最好的一切”这种感觉更让他们难过的了。

不用道德绑架更不用煽情,其实理智地想一想,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几乎等同的,我说的不是数量等同,而是比例等同;

别人家的爹有一个亿,分给孩子一千万;我们的父母虽然只给我们一万块,但他们手里也许只有一万五啊,这笔账应该这样算才公平。

这时即便我们没多想什么,顺口就说别人家父母怎样,那种言语带来的锋刃,好比于我们今天口诛笔伐的“别人的家孩子”句式,同理心。

4.权力反转,让他们觉得你长大了。

我们在跟父母通电话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但孝顺不等同于顺从,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同样有发言权,而且要务必充分地使用这些发言权。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规律: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听他们的话;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们赶紧把我们打败,赶紧比我们强,赶紧把我赶老吧。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基本都是在不断地挑战父母权威中建立起来的,当你一点一点走出父母伟岸身躯所投射下的阴影,也就一点一点地从父母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大旗,成人了。

在这一块,大家不要“手下留情”,在一些能看出你的长进,你的成熟,你的理性的领域里,据理力争,综合考量各方因素讲给父母听,父母当时会不情愿,但事后都会感到欣慰:孩子是真的长大了啊。

这真是周瑜打黄盖,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这方面的叙说并不是要鼓励大家去和父母吵架,而仅仅是提醒大家,在涉及到人生方向与选择等重大问题,需要与父母沟通的时候,既不要唯唯诺诺,也不要掀桌子,而是用你的积淀,你的客观中立的态度,你一路上所收获的美好品质,去打动父母,去主动的斡旋,让他们看到你的思考,你的远见,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另外,父母总是唠叨我们要注意身体,要如何如何,你有没有想过,你也是大人了啊,他们嘱咐你,你也可以嘱咐他们,唠叨他们啊。

“你看,我不是刚提醒你们要多穿衣服吗?怎么又感冒了?这么不会照顾自己?能不能早睡,打什么麻将?偶尔玩玩行,别一坐坐一天啊!”

这些话,你是可以说的,而且要放胆说,父母被你唠叨的感觉,是甜蜜的感觉,甚至他们还会反省一下:被唠叨好烦,我是不是太唠叨了。

这真让人哭笑不得。


结语:

今天写这篇,是关于亲情沟通。前两天写了一篇如何说服顽固父母的文章,虽然技巧颇多,但略微生硬,今天从另一个方向上拉一拉。

不想煽情,更不想道德绑架,关于亲情沟通这一块,谁也没有足够的权威去批评或指责。

即便是我,大学期间平均三天跟父母视频一个半小时,但毕业后也没能坚持住,后来写文章忙起来,更是一个星期才能通一次电话就不错了。惭愧。

爹妈一辈子指望不上我们什么的,真的。指望我们赚多少钱?莫不说我们赚的未必都有爹妈多,即便真的赶在他们离开前我们有了雄厚的资金,估计也只能给他们看病买药了。指望我们促膝常伴?也不现实,他们能陪我们走过的时光满打满算加一块还有多久呢?我们的后半生,还是和伴侣一起走了。

不说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吧,说点能做的:保持通话,好好说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持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