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试卷

1、我们在海明威的一讲中,着重讲解了作家体验观察生活以及经过思考、沉淀、发现并创作文学作品表达其有价值的发现,请结合海明威的小说谈一谈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表达他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这些思考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意义是什么?

海 明 威 在《丧 钟 为 谁 而 鸣》的 开 篇 引 用 了 约 翰·多 恩 的 一 段 名 言:“谁 都 不 是 一 座 孤 岛,自存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块碎石,那广袤大陆的一把尘土。如果海浪冲掉一块泥沙,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家园被冲击,也是如此。

海明威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还作为救护车司机和战地记者亲临战场,亦曾被授予过银质勋章,这些经历体验使得他对战争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以他之眼,战争不仅造成了物质的贫瘠和精神的匮乏,也给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以其亲身经历作为灵感源泉而创作的《永别了,武器》旗帜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1.对战争的反思

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从开始怀有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到最后对战争的厌恶痛恨的心路历程,也正是海明威自己的所思所感。亨利在战场上并没有找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整日无所事事,在吃意面时被炮弹波及住进了医院后,反倒是因祸得福,结识了今生的挚爱凯瑟琳小姐。战争的残酷、机械、麻木为明线,两人并非一见钟情的感情历程为暗线,一明一暗互为呼应。

叙述了一出,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在战争的打击下最终幻灭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观察。

在作者笔下,前线战士不是奋勇杀敌的铁血军人,也不是视为国捐躯为己任的民族英雄。他们大多数不愿意作战甚至回避逃避奔赴战场,就连军官也不能例外。遑论胜负,战争最后牺牲的都是参战人员的人格和人性。这正是曾经真正参与过战争的海明威所观察到的。

2. 对和平的渴望

2.1 题目对于和平的诉求

永别了武器的英文原名为《A farewell to arms》一语双关,arms一词即是对武器的告别,也是对佳人的告别。战争导致了爱情的悲剧,而爱情的不幸又反衬了战争的残酷。以此标题成文,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感,对于幸福和爱情的追求。

2.2 亨利对于和平的渴望

作者在此书中,借由亨利的人生经历,呼唤停战,呼吁世界对于人性的重视尊重与理解。全书结尾,丢妻丧子的亨利孑孓独行在街头,不着一笔刻画,但这样一个因为战争丢失了一切的人物形象跃然而出。同战争的破坏力相比,个人的存在又是多么渺小,在灾难到来之时毫无反抗能力。

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在战争期间,个体对于幸福和爱情的渴望是很难实现的,独善其身的安宁是不现实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萎缩,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因此别让人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正是为你而鸣”

2.3 海明威对于和平的渴望

而这也正是海明威的亲身经历。在战争中,海明威是平凡的救护车司机,在战斗中被敌人的炮火炸伤了双腿,在养伤期间,他遇到了美丽温柔的护士艾格尼丝,海明威深深为她着迷。作者自然也将对和平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融入到小说中。

最终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此问题的态度。只要有战争,就不会有个人的和平,人们就不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3. 结语——海明威之死

说起海明威,就不能不说说他的自杀。文学史上自杀的作家极多。川端康成死于煤气,杰克·伦敦和茨威格死于药品,老舍和伍尔芙溺于湖水……唯独海明威的自杀最磅礴:他把一支双筒猎枪含在唇间,两个扳机同时扣动,动作娴熟简洁。他在抑郁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之死是他最后一次控诉罪恶的战争,也击出了反战的最强音符。





2. “我在这一学期的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上”(本题目是一个开放自由的题目,答题内容应在我们课上讨论的相关文学内容给你带来的收获和感悟的范畴,如文学对我们个体生命认识与人类自我认识文化进步的关系,以及文学名著与经典阅读的意义等方面,请选择自己有所体会的角度答题。欢迎答题中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在这一学期的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上

经过一学期的名著导读课程的熏陶,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结合课下阅读《永别了,武器》《局外人》《挪威的森林》《生死疲劳》《百年孤独》等一系列文学作品,我对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1.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1.1 文学关注现实社会人生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新约· 马太福音》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我们不自觉间,从别人的完整而根本的生活中,发现智慧、理解世界、懂得悲悯。以《局外人》为例,“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威胁。”

作为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局外人独辟蹊径,用简洁的笔触刻画了现代司法罗列罪状的邪恶。“默尔索”说不上母亲的确切岁数,对母亲的去世无动于衷,在守灵时抽了一根烟,隔天还去约了会。所以当他犯了谋杀案时,就是罪大恶极,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

作者加缪作为一位热衷于社会活动的作家,写过剧本编过报纸做过编辑,充分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极高关注度。而《局外人》一书,正是作者在旁听了无数审判后的内心感受,加之艺术升华的产物。

读罢此书,再听老师的讲解,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在方寸之间的运筹帷幄。作者借默尔索之遭遇控诉了审判机制对人性的扼杀,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1.2 文学关注理想和未来

雪莱曾说过,“诗人为世界立法”,文学自然不只关注于此岸。同时注重在对生活演绎的基础上,对人类自身灵魂的塑造,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引导。

课上有海明威”硬汉风格“的《老人与海》,一叶扁舟就写尽人类对厄运的搏斗。他说,人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振聋发聩。

课上有莫言“六世轮回”的《生死疲劳》,写西门闹化身为驴等生物,借动物之眼看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似乎是动物比人类更了解人类本身。作者想说很多,又意在言外。

课上还有“关注人灵魂”的村上春树,他笔下带着日系的森然。最喜欢他《海边的卡夫卡》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正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生活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才得以体现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品质。

而正是通过广泛吸取文学作品中的养分,才能更好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毕竟世界有这么大,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人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要超越死亡,反抗宿命。

也正是文学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照亮了在黑暗中的人们。

1.3 艺术风格

如果说读者阅读的时候是从语言到叙事到人物,而后才能理清故事的脉络和结构,可能要反复读个两三遍才能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那么作家则是要在观察现实社会的基础上,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继而补充故事和人物,用起承转合将其连接起来,再用有血有肉的语言搭建起完整的故事。这样的顺序也决定了读者所感受到的故事与作者想要表现的,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作家的叙述重点,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身为读者,我们要摒弃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弊病。不是为了看故事而阅读,而是通过故事,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对于这个现象的思考。

这也正是博采众长,广泛阅读的裨益所在。只有读的更多,才能更了解。

2. 建议

感觉这一学期的课真的是收获良多,最主要的就是更好的了解了阅读的作用。尤其钦佩老师在课上旁征博引,兴致所致可以张口背诵良词佳句。不过这也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1 建议ppt增设目录

有时感觉听完一节课,条理性并不是很强,看着自己的笔记也不太能够理解。希望以后的课堂,能通过PPT增设小目录的方式,提示同学们讲到什么地方,已经讲过什么,接下来要讲什么。然后PPT的字体希望可以调的大一点,坐在稍靠后的位置,就很难看清引用的文字。

2.2 建议增设下节预告

虽然在学期开始,有列过阅读大纲,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并不是很清楚,下节课是继续讲海明威还是转而讲加缪。为了保证最大的学习效果,还是很想可以提前阅读老师所涉及的书目,以便课上可以更好地与老师沟通。所以希望可以在每节课最后留几分钟,告诉同学们下节课要讲哪些东西,提前看哪些书目,个人感觉这样可以收获更多。

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可以提前放出下节课的ppt到公邮,以方便同学的预习。

2.3 电影的相关性

记得在学期中放映了《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片子,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这种类型和风格的片子,也知道舞蹈和文学原本就是触类旁通的。但写完影评后,细细反思,却没有很理解为什么要在文学导读这样一门课上放这部片子而不是《死亡诗社》之类,直接通过文学作品给人带来触动的片子呢?如果要继续放映这部片子,还希望老师还可以多讲解一些相关性的话题。

非常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抱病坚持工作,自三岁就办了借书证十几年杂七杂八的看了不少书,真的很喜欢这门课,希望它可以越来越完美。也很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循循善诱,不骄不躁,是我内心中,一名文人的理想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