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周有光先生的教育观

昨天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位活了111岁,通晓英、法、日三门外语,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学术跨越了经济、语言、文化三个领域的传奇人物,这是度过怎样的一生呢?引用他与爱因斯坦的谈话,爱因斯坦对他说:“人的差别在业余,一个人到60岁,除去吃饭睡觉工作,还有很多业余的时间,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大师的这一番话瞬间点醒周有光。回到住处后的他,开始钻研语言学,发誓不让自己虚度每一天,在其百岁高龄时仍然是每天读书了、看报、了解时事,还开了博客、微博,依旧笔耕不辍:在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出版《拾贝集》;110岁,出版《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正如他自己所言:“年纪老了,思想不老。年纪越大,思想越新”。这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的真实案例。

他的教育观,曾对记者提到,他认为:教育得有空,中国需要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小学生有空闲时间,才能发展兴趣爱好,他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他年轻时候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有某种或某些兴趣的。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先生的教育观,正是当下我们努力的方向,小学生每天下午提前一小时放假,中学生严禁学校补课等措施,正是国家想多留给孩子们一点时间空间,让孩子们有空发现发展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受周有光先生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