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观众的商业导演?实际上是他定义了好莱坞

不出意外《华盛顿邮报》进入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可知道真相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一个提名,一个不会有任何后续的提名。人们都爱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可我们总是觉得他依旧不够出色,在谈及伟大的电影大师时商业导演的标签总会成为忽视他的理由,这种偏见在他堪称伟大的电影生涯中不断伴随着他。

迎合观众的商业导演?实际上是他定义了好莱坞_第1张图片

12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架袖珍摄影机,至此这个内心有些孤独的孩子开始不断地用电影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二十多岁的斯皮尔伯格和环球公司签订了合同,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签约导演时,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不过是个小毛孩子,不值一提。

1971年当卢卡斯看到他拍摄的《飞轮喋血》时对科波拉说:“这个人太厉害了,你真该看看这部电影。”当时他的作品已经比一些年龄大他几倍的导演还要出色,可嫉妒依旧让大家觉得他离成功还差的远。

对任何一个在电影行业里努力工作的人来说能有一部,哪怕是半部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电影就足够了。很多人拼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一部大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电影。

年轻的斯皮尔伯格没有让大家等多久,1975年凭借一部剧本里全是鲨鱼,却在影片里没露几次脸的影片《大白鲨》告诉人们,年纪轻轻也可以拍出所有人追捧的电影,那一年夏天美国大多数的沙滩上可能都空无一人!

这绝对是个意外,这小子运气真好,人们这样想着。后来我们知道这可不是一个意外,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大白鲨》就像是一张通向电影未来世界的门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大多数电影人梦寐以求的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他,甚至有人讨厌他。尤其是一些影评人开始指责斯蒂文毁了电影,认为他的电影里有空虚的逃避主义,让人们不敢面对真实的世界,只能逃到电影院里浪费时间,他的电影不过是一个个主流的娱乐观众的商品,根本谈不上艺术。电影的内容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好的市场营销和炫目的特效变成了电影能否赚钱和取悦观众的关键。

迎合观众的商业导演?实际上是他定义了好莱坞_第2张图片

让我们把眼光回到1986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吧,获得十一项奥斯卡提名的《紫色》最终连一个没有人在意的奖项都没有拿到。那时候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没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和一系列之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影片,可他已经是当时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之一。

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大众娱乐家突然跑去拍了一部观众不怎么爱看的艺术片《紫色》,他要做什么?

他竟然还不满足,又想靠拍"那种片子"获得更大的赞美,他又想变成一个艺术家了。什么好事他都想要,这也太不公平了吧!很多人会不自觉的生出这种想法,但不会有人把它说出口。

《紫色》之所以落败有人归结于种族问题,很明显赢家《走出非洲》讲述了黑人世界一个白人的故事,而《紫色》则与之相反,讲述了白人世界一些黑人的故事。

《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惨案》、《战马》、《林肯》......如果不仔细数数,你甚至不知道这次的《华盛顿邮报》是他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第几部电影。我并不想在这里探讨他那些落选的电影是否真的值得拿到最佳影片的奖项或者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事实上《辛德勒的名单》已经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他并非一无所获。我更想讨论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及他电影的看法,而作为电影中最有影响力的奥斯卡毫无疑问是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去年奥斯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月光男孩》,我们知道奥斯卡意识到了什么,他们在改进和妥协,但他们对斯皮尔伯格的看法几乎没什么改变,一次次没有结局的奥斯卡提名不仅不会体现出他们对他的重视,反而一次次的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上。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奥斯卡会给他一个什么终身成就奖,我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为了弥补之前对他的忽视。这样的事奥斯卡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斯皮尔伯格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回顾逝去的电影历史,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那些只能拍出好电影的人,而是那些对电影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师。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雷诺阿、卓别林、黑泽明、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库布里克......我们听过他们名字的次数远远大于看过他们电影的次数,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评论界的宠儿。

伟大的艺术家就应该是煤矿里的金丝雀,人们把成功归咎于他们的独特个性和自负。但你很少能听到关于斯蒂文的坏消息,他是好莱坞的老好人,也没什么异于常人的个性和癖好。

各个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对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总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去理解他们,这一点在电影领域也不例外。希区柯克一开始只是个会吓唬观众的疯子,而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在英国直到他离开前甚至不允许被放映。

史蒂文依旧在我们的生活里拍着电影,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看到他的作品,有时我们会觉得厌烦,教科书般的水平在他的电影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贬义词,和对库布里克他们一样,我们似乎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看看我们正在经历的电影世界吧,除了好莱坞其他每个地方的电影行业都在高速地发展,我们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导演,有最多想看电影的观众以及最先进的特效技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诺兰、昆汀·塔伦提诺、雷德利·斯科特、吴宇森、大卫·林奇、李安、蒂姆·伯顿、吕克·贝松、罗伯特·泽米基斯......这样的名字还有太多,以至于我做不到一一列举。他们用各自的才华创作着各种各样风格的电影以满足口味不一的观众的胃口。

电影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数码时代......让我们把时间快进五十年甚至更久,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今天的样子吗?现在我们所谓的新好莱坞风格还是大家喜欢的吗?当我们回看这段21世纪前后几十年的电影史时我们首先记住的会是谁的电影?

可能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大白鲨》、《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现代启示录》;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或者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他们不仅仅是这段时间电影风格以及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更是创造者和引领者,这让他们和那些之前的大师电影风格有不小的区别,他们似乎和观众走的更近。

迎合观众的商业导演?实际上是他定义了好莱坞_第3张图片

在这四个可以说定义了新好莱坞的好朋友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他不仅仅只会拍好电影,还让电影流行了起来,更多人认识了电影并且喜欢上了电影。他的电影想象力丰富,情节紧张逼人,创新又不乏深度,覆盖至科幻、战争、传记、惊悚、灾难、励志等多种类型,无论哪种影片,他的超强掌控能力与卓越的电影才华都让我们敬仰。

无论是和马丁斯科塞斯,卢卡斯、科波拉亦或是其他任何一个导演相比,没有人能够比他更了解观众在想什么,喜欢看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不只是想到了,还把它们很好的拍了出来,上一个既是导演又拥有自己的电影公司,还能不断拍出卖座有叫好影片的人叫查理·卓别林。

斯皮尔伯格是现代最有名的导演之一,我们都喜欢斯皮尔伯格,他获得了很多称赞和票房,但对于他对电影所做的一切来说依旧不够。时间或许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可我不希望那时候再也不会有斯皮尔伯格的新电影出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迎合观众的商业导演?实际上是他定义了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