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里有两个音译词,显得逼格特别高的样子,这两个词就是般若、波罗蜜。
有没有隐约唤起青葱岁月的记忆?我说的不是菠萝蜜罐头,是人鬼情未了——不是做陶艺的那个《人鬼情未了》,是87版《倩女幽魂》,张国荣、王祖贤、午马主演的那个版本,里头燕赤霞教宁采臣的驱魔咒语就是般若波罗蜜;《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开启月光宝盒的咒语也是般若波罗蜜。
而如今,那个风华绝代的“聂小倩”早就皈依佛门,张国荣和午马也早已挥别尘寰,到彼岸了;至尊宝、紫霞仙子、春三十娘……都同我们一样,在泛起爱恨的苦海红尘里感受着人生无常。
话说回来,般若波罗蜜的意思,就是智慧至彼岸。这种能带你淌过生死海的智慧,好比一张窄窄的船票,希望能带你登上菠萝蜜号这艘破船,呃……客船。
以前,从事译经事业的高僧大德有“四例五不翻”的规定,般若就属于“尊重不翻”的情形:
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所以直接用原音,不译其义。(《佛经翻译中的“四例五不翻",作者不详)
瞧见没,般若虽然意思是智慧,可不是俗世间那种机巧聪明、阿猫阿狗的智慧,按照文珠法师的说法——这里插一句,文珠法师是“中国第一位大学毕业的比丘尼”,是位文明、知性的女法师:
智慧有世间的智慧,以及出世间的智慧。世间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基于个人妄想识心分别的知见,例如:文学的思考,艺术的创作,哲学的理论,科学的发明,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这些带有个人主观的见解,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体。是表面的,有限的知识,不能说是“般若”。
显然,般若译为智慧,但不是一般的智慧,是“终极智慧”,相当于智慧中的爱马仕。在般若和一般智慧之间,大概差着一万多个延参法师。
按照隋代的吉藏大师在《法华义疏》里的说法:无境不照,名为般若。这种开了挂的智慧,是和境、解脱、彼岸这些特定概念连在一起的,在“境、解脱、彼岸”三个词里,我猜大家会对“解脱”“彼岸”这俩词更感兴趣,——我们就偏来讲一讲这个“境”。
“无境不照”里的“境”,是我们的心所执着、攀援的对象,能让我们起心动念的外在都是“境”。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讲过一个洞穴比喻,那群囚犯在墙上看到的让他们信以为真的影子,其实就是这个“境”;这个比喻里还讲到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囚犯,他要追求怒放的生命,梁静茹给了他勇气,他要走出洞穴探索不能说的秘密。这个挣脱枷锁走出洞口,看到真实事物的人(柏拉图称为“哲学家”),其实就是“佛”。
净空法师说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换句话说,如何处理心与境的关系,就是整个佛法的要旨。
说到这个“境”,宣化上人说过一段话:
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果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是修行,逆境来了,也是修行。换言之,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忧愁心。无论顺逆,要认识清楚。若能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若能了了常明,就能转境界。
你看,是心随境迁,还是境随心转,这是衡量修行境界的KPI。这里插一句,其实所有的成功学,都是在“境随心转”四个字上发力的,尽管那些都是世俗智慧。
“无境不照”的“照”,也就是《心经》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个“照”,启发我们般若是一种直觉、直观的智慧。一开始为了避免大家走火入魔,这里先按下不表了。其实呢,我也不怎么明白。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给大家点播一首歌送给大家,这首歌叫做《薄伽梵歌》,里头有几段歌词是这样的:
遇见痛苦,他不烦恼,
遇见快乐,他不贪图,
摆脱激情、恐惧和愤怒,
这是智慧坚定的牟尼。
他不贪恋任何东西,
无论面对是善是恶,
既不喜欢,也不憎恨,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
他的所有感觉器官,
摆脱一切感觉对象,
犹如乌龟缩进全身,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
因此,大臂阿周那啊!
谁能让自己的感官,
摆脱感官对象束缚,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
阿周那是印度史诗中的英雄,输出非常可怕,而且技能灵活多变,生存能力也很强,不管是单杀能力还是团战能力,都是一流水平,在开启大招的时候,一个暴击甚至可以秒杀对手,无限连招非常变态。
《博伽梵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在这段对阿周那的训话里,印度教的圣者(牟尼)所具有的智慧,跟佛教讲的般若智慧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都是在处理境相和心(或者说对象和感官)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这都是技术活。
我说这是技术活的意思,一是要相信身心都是可以训练到极致的,二是这也不是那些上天入地的大神们的专利。惠能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真的不是为了佛教促销搞大酬宾说的场面话,他不撒鸡汤,他只是直白敞亮地告诉你:只要你想,你也可以做大boss。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前面说了波罗蜜在梵语里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单译一个“度”。
此岸是什么?彼岸是什么?
此岸是烦恼,彼岸是解脱。
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
所以,释迦牟尼这位官二代、富二代,是离家出走开了一家轮渡公司,还是不收钱的,济物利生。
这家轮渡公司有六条航线,后来又开出四条衍生航线,也就是所谓六度/十度。
六度(六波罗蜜)是欲成佛道需要采取的六种修持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一共六种,来,朋友们来一波666 ,老铁没毛病!
不过这六度对治的正是六种你我恐怕都有的毛病:也就是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不知道这六度的意义的话,也不妨从反面切入。这也是惠能讲的“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无量寿经》里讲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六度,也可谓修道人士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桩事、十二个字,就把从生死苦恼中得到解脱的行事用功的原则和方向都提纲挈领说清楚了。
从这六波罗蜜之外,佛陀又开出四条衍生航线,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拥有十条航线的轮渡公司听起来也气派一点。
另开出的四条航线叫方便、大愿、大力、大智,合称十度。有人问了,这“十度”是真事吗?真的有吗?我负责任的说,是真的,不信你去北京房山区找找去,挨着野三坡风光如画,美团上多景点联票卖63块。63块呀朋友们,63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丁福保居士编著的《佛学大辞典》里根据大乘法,对十度里的后四度有很凝练的总结:
第七方便度,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又济度一切有情度也。第八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大愿也。第九力度,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谓思惟诸法而修习之也。十智度,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为观空理之智慧,而此为照有相之智慧也。故二度相对。第六度为慧度。第十度为智度。以上十度如其次第,即菩萨十地之波罗蜜行也。
关于后四度与前六度的关系,有不同的说法,净空老法师的解释简明扼要,我认为是很有说服力的,介绍给大家:
十度跟六度的意思实际上没有差别,讲六度,后面方便、愿、力、智都属于般若波罗蜜,它就包括在里面。讲十度是把智慧展开,般若智慧是体,方便、愿、力、智是般若的德用,有体有用。
按净空法师说法,“方便、愿、力、智”是般若度的展开,它有一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尽管如此,这四度仍然很重要,它们是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智慧要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这智慧有什么用?那何必要求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善巧方便,将般若波罗蜜落实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分别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便利我们学习。(净空老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听见没,老法师也给你们点播了一首歌:如果智慧要不能落实在日常生活,我要这智慧有何用?我要这变化又如何?
净空法师的意思是后四个波罗蜜是般若智慧在日常世俗生活中的落实和运用。“方便、愿、力、智”几个字就把成功学那一套的本质讲得无比清楚了,世俗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企图心、离不开壮志、毅力与坚持、离不开自利利他、利他自利。世俗的成功是一种善巧、一个诱饵和一面镜子。
成功学的本质大抵如此,不信你去问罗永浩。他当年可是看过100斤成功学的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