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杂感》反思下

1918年,国内一些小地方的学堂经费不足,但每年仍花六十块钱去请中学堂学生兼职教英文唱歌,然后花二十块钱买手风琴。当时的胡适是这样看待的,若果然要教音乐,为什么不去村乡里找一个会吹笛子唱昆腔的人来教?第一次看到此,便觉此话甚是有理,即使如今,许多父母一昧让孩子学习钢琴、吉他、大小提琴,但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二胡以及少数民族葫芦丝、笛叶等东方乐器嗤之以鼻,觉得难登大雅之堂。无论什么样的音乐,了解、学习西洋乐器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传承、弘扬东方乐器更多的是需要年轻人的力量。然同一段文字,第二次阅读至此,却不甚赞同,当年学堂教育经费是不足。今天,我国教育经费也仅占GDP 的4%,与发达国家7%、8%相比,也是明显不足,但无论是老师、家长亦或是孩子也希望去了解认识自己所不熟知的文化和一些教育资源,不能因为条件有所限制,就否定了去学习、去认识的机会和权利。

《归国杂感》反思下_第1张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18年,胡适曾遇一法学堂本科生,该生觉东文与英文似乎差不多,不知日本竟于海岛之上,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竟然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这让我想到不久前研究生开学的朋友遇到的一名研究生同学,对于南方城市有着固执的偏见,没有用脚步丈量过土地,也没有用眼睛去看过山川,活在自己的认知中不可自拔。

《翼教丛编》是一本记载了中国上个世纪初发展变化二十年间各流人物对康有为的死力反驳。尽管内容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却是当时文化、思想发展中实实在在的进步。然今天越来越多书籍流向市场,却许多源于多部作品的复制、粘贴、换一种说法,高校职称的评选需要出作品,不可否认,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在岗位上认真钻研、发表有意义的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人为了满足要求而弄出一些低质量、看似高端实则空、大而没有意义的作品去糊弄。有思想、有深度、具有真正价值的作品实之难寻,回顾经典、也似乎经典才能够维持更多的需求。

《归国杂感》反思下_第2张图片
二雯子摄

关于胡适的作品,有读者昨天也有说道自己有过大量阅读和研究,发现其书籍看看就行,没有过多的必要的深入思考。但任何作品都应辩证看待,胡适先生作品有很多只适合当时时代,有一些即使放在上世纪初的背景也存在一些纰漏,有的确实一读而过,就像《差不多先生》没有必要去过多纠结,但也有一些作品即使今日阅读也可发现其与当今仍有不谋而合之处。阅读、反思、再次阅读、辩证看待,竟不觉发现自己的阅读思维和以前有了些许进步。成长、学习的过程总是会遇到波折与瓶颈,但以经典之作来不断磨练、试错却是提高自身的好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归国杂感》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