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2 意识成长的瞬间

今天早上听罗辑思维节目,罗振宇老師谈到的題目是"中国的兵",节目里面引用了民国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所著的一本《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引用这本书里面的观点来讨论中国古代使用征兵制与募兵制所造成对于国家与整个社会对于尚武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面,雷海宗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国人变得没有尚武精神,不是从所谓“文弱的宋朝”开始,而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虽然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大小战争不断,但是雷海宗先生认为在这个时期由于兵制的改变,开启了一个漫长的尚武精神沦落的过程。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只有此前的春秋时期才看得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春秋时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兵,能够当兵的只有贵族。当兵既是职责义务,也是「士」这个阶级贵族的象征。也就是世袭的贵族才能当兵。这和欧洲中世纪时候是一样的,当兵是在捍卫家族和封地利益,是尽向领主的义务。

也就是世袭的贵族才能当兵。这和欧洲中世纪时候是一样的,当兵是在捍卫家族和封地利益,是尽向领主的义务。

春秋之后进入战国时代。有限兵役制就不够用了,所以以前不用当兵的平民百姓,现在也必须要上战场。国家的名义是徵兵,但是事实已经变成了募兵了。征兵制是责任感驱使,募兵制是用利益去诱惑。朝廷不愿征兵,改为募兵,主要还是出于效率上的考虑。经过时间的催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武德败坏,以及整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

以上是今天早上所听到,这一篇关于中国兵制的主要观点与论述,看到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面却浮现了另外一个维度的观点。

这些日子听了熊逸老师谈论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收获,就是让我了解任何的观点必须要考慮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在春秋时期,孔子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孔子认为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在周代提倡的各项宗法封建制度,由于大环境的变迁,渐渐式微,所以孔子才会大声疾呼,想要透过周礼来恢复到过去的以宗法封建制度形成的社会纽带。然而,这些努力当然也没有办法抵御时代变迁的浪潮,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所以宗法社会的土崩瓦解,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一步一步所形成的必然。

所以,在春秋及春秋之前所形成的宗法封建纽带,类似中古世纪欧洲的领主城邦制,存在都是有其时代背景以及环境的各种制约与限制,才会形成这样的一个适应当时的制度。以此来思考中国兵制的演变,战国时期会从以贵族为主体的征兵制转向以平民为主体的募兵制,其实这个进程也是主要有这几个原因造成:

1.从周代到春秋,经过了千年的演变发展,宗室家族越来越多。

2.各个宗室領地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3.各个宗室领地之间为了生存必须争夺稀缺资源,所以更容易形成冲突。

4.仅仅依靠贵族的影响力、控制力已经无法控制日益壮大的领地以及宗室。

5.争取平民劳动力,以及将平民纳入军队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些过程都是历史进程中的结果。所以如果以这样的结果来说明,由于兵制的转变导致最终中国尚武精神没落的原因,那么就有点“倒果为因”。当然,历史在演化的过程里,形成的原因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不是只有单一因素可以影响的,所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维度都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更清晰的了解,以及对于事件论证的丰富度。另外,雷海宗先生提出这个论点的时代背景也是在抗日战争前夕提出来的,当然提出这样的一个论述,也有其主要原因及目的,希望能够透过这些文章来激发国人对于尚武精神的重视。

然而,在此我想说明的是,在过去看到了这篇文章的论述,其实也不会有自己的看法,只会认为它所说明逻辑非常自冾,非常有条理,那么我就会选择相信。但是在这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了不同维度的看法以及不同深度的思考,突然间惊觉到自己的成长。就如同李笑来老师所说的,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初期是看不出很多改变以及见不到明显的效果。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给自己一些时间,不能对于"短期的绩效有过高的期待"。持续不断的付出时间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沉淀、吸收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大脑里也会逐渐生长茁壮,等待量变之后而产生的质变。

今天的这个瞬间让我自己意识到,这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努力其实已经形成了质的改变,也让我更有信心,更有决心的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学习的道路上,有着许多战友的陪伴以及许多名师的指点,我相信这条道路上会走的更加的顺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602 意识成长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