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人风骨

     我前段时间整理自己的书桌,无意之中,发现自己很久以前买的一本书,《苏轼全集》,翻开里面的内容,泛黄的书写中除了自己当时制作的标签之外,还有自己写的笔记,我看着那些字迹有的已经模糊不清了,可是心里却无限的温暖,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读到那一首词或诗的时候,无可救药的迷恋上苏轼,但是我知道苏轼是最有风骨的文人。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出生在一个非凡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个非凡的文学家都出自他们家,他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知之造。神宗元年1080年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苏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 ,“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启用于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得到重用,累官之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年四月以“讥斥先朝”罪知英州,尚为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又贬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原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以正名,囎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建,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二:苏轼对诗词的创新

  在北宋文坛中,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独 树一帜的领袖,他开拓的北宋文坛的 新气象,使诗词摆脱了香烟闺阁的儿女情怀,使 诗词向着豪健正统的方向转变,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涉及咏物、送别、怀古、言志、悼亡,等多个方面,他开创了写实主义的文风,从作品中去书写普通百姓的疾苦,是最早关注民生的以为作家。

  于此同时,他作品中对于题材的开拓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他之前,诗词描写的范围和题材都比较狭小,而他将诗词的描写范围和题材扩大,对后世的文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创作财富,最为重要的是他对词境的开拓,在同时代的作家当中,几乎没有人可以苏轼相比拟,他从题材的开拓,创作风格、用诗词所表现的手法上和文学理念上都进一步开拓,使 诗词向着正统的文化方向转变,把诗词的地位拓展和提高。

三:名篇赏析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像雨后的小景的一副漫步图,就是一个普通的雨天,却向我们描绘出富有人生意味的哲学画卷图。

  东坡词即向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生活世界时空场景开拓。晚唐以来文人词表现的生活场景甚为狭小,布入一种生活局限性,苏轼虽然和他们描绘的是同样的寄情山水词,然而这首词里从第一个字便不同反响,这个莫字构出了人无数的暇想,这首词是中国文人心中一首永恒的精神信仰,你看才华不是字字如珠,画卷不是严厉风雅,而是在雨后的春天里虽然没带伞,但是怡然自乐,大彻大悟,淡泊名利的人生信仰,人生最美的画卷便是这般,一蓑烟雨任平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书写中秋的词,它里面饱含了深厚的文学意境与做人哲学,单从意境来说,“此词是东坡词里意境最丰富的一首,他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哲学与人生的失意完美结合,并不消极,在否定中流露出坚定和决心。

 另外,这首词里虽然出现了一些消极无奈的元素,但是让人觉得很温暖,一种细微之处的温暖,他把 人生中许多的东西化作了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这和五代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建立了另外一种开阔、豁达、温暖的词学意境。

                                 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慢慢,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似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字面来看这仅是一首关于早春心情的词,字里行间渗透着起落沉浮之后的淡定心情,在苏轼词里它并非上品,然而这首词如同一把上品的紫砂壶,呈现出温暖的旧气。“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似春盘',这看似在写食物,写舌尖?但是那些茶、那些菜,清疏的香味也是苏轼岁月里的人生,他淡淡的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是岁月洗礼后童心未眠的情怀,这首词的意境美如同清澈的泉水,让你从舌尖一直香到心里余味悠长,把人间的种种味道融入其中。

四:文人风骨

  苏轼的一生是在官海浮沉中度过的,他有满腹才华,可是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他的才华曾带给他无限的繁华,可是也是因为才华,给他的人生带来无尽的灾难,我时常想如果他不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如果他不写那些当局者所不喜欢的文章,也许定能过的平安富贵,不会在爱妻及父亲去世时都未陪在身边,可是他是苏轼,他用自己的精神法则,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他用自己的哲学意境平息内心的苦难,黑格尔说过: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在人生失意之时他不自怜,在人生得意之时他不自负,人生的诸多不易,被他化作春日里的一缕阳光,无论岁月如何变化,时间如何流逝。他质朴的情怀,雅致的文字,无比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记得他高雅的风骨,赤子的情怀历久名香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信仰。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的文人风骨)